…
京都的日本公卿貴族得知,周防、長門和四國島全部都被梁山軍攻破了之後,集體大驚失色!
有人建議白河法皇向水泊梁山投降。
有人建議調京畿、關東地方的武士、僧兵以及預備役馳援京都。
還有人密議,将挑起李衍怒火的白河法皇和鳥羽天皇等人捉了獻給李衍和玉藻前平息這場戰争。
等等……
白河法皇掌管了日本幾十年,政治手段還是比較高明和狠辣的。
他先是先下手為強将那些想将他捉起來獻給李衍和玉藻前的人全都清理掉,然後将京畿、關東地方的武士、僧兵以及預備役全部都調到關内(也就是東海道鈴鹿(後世的三重縣)、北陸道不破(後世的岐阜縣)和東山道愛發(後世的福井縣)三關以西),然後北線據三關而守,南線則囤積重兵守衛各個要道。
與此同時,他繼續派出使節跟李衍商量稱藩納貢一事――這次,白河法皇也不提割讓哪裡了,隻說想留下近畿地區頤養天年。
近畿地區在日本本州中西部,東鄰中部地方,西接中國地方,南瀕濑戶内海、大阪灣和太平洋,北臨若狹灣和日本海,正好将日本南北切斷。
試問,李衍怎麼可能讓日本公卿貴族占據這片要地?
更何況,他們手上還有大幾十萬武士、僧兵以及預備役,嚴重危害李衍的日本的安穩。
所以,都已經打到了這種程度,接下來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李衍都得一口氣滅了日本,然後徹底占領日本。
因此,李衍一咬牙,又給右路軍派去了十五萬大軍,準備跟日本進行總決戰。
算上這十五萬大軍,已經有超過三十五萬的梁山軍在日本,而且這些全都是梁山軍的主力部隊。
這是甚麼概念?
李衍一共才四十多萬主力部隊,其中有十萬在北面防禦金軍,還有六萬多在水泊梁山的各個要地駐守(台灣島三萬多,膠東半島一萬多,海南島、濟州島、華亭縣、東莞縣各三千,朝鮮半島的各個港口加起來一萬多。
),剩下的可全都在日本了。
可以說,李衍這也是傾國一戰。
這種情況下,李衍是真在漢城坐不住了――此戰,梁山軍如果敗了,那李衍可就是辛辛苦苦近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所以,李衍帶上玉藻前和李裕也來到了日本,準備親自坐鎮這一戰。
李衍為甚麼帶上玉藻前和李裕?
這是因為,不少人都跟李衍建議,用玉藻前的名義攻打日本和治理日本,然後讓李衍和玉藻前的兒子擔任日本天皇過度一下,
這麼做,能讓日本人少一些抵觸心裡,畢竟,整個日本都在傳說,玉藻前會取代鳥羽天皇掌管日本,而且玉藻前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李衍、玉藻前、李裕到前線時,許貫忠等人已經開始為決戰布局了,另外,左路軍也已經到了三關之下,作出叩關之勢。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許貫忠他們所選擇的決戰之地竟然是那須野。
……
童貫沒能憑武力收複燕雲,還兩次大敗于已經沒落的遼軍暴露出了宋軍的孱弱,這讓趙佶耿耿于懷。
王黼、梁師成見有機可乘,遂聯合舉薦譚稹接替童貫擔任河東、燕山府路兼河北路宣撫使。
趙佶欣然同意,令譚稹進駐河東,全面負責西北面和北面的國防。
譚稹的威望與勢力根本無法和童貫相比,趙佶擔心童貫會幹擾譚稹,那将不利于譚稹開展工作,因此,不久之後,趙佶下诏,令童貫依前太師、神霄宮使名義緻仕。
譚稹去了河東之後,發現河東地區的形勢非常複雜。
金軍此時已經擴張到了西夏邊境,李乾順因此有些怕了,所以不敢繼續收留天祚帝了。
天祚帝因此黯然離去,重新回到夾山,打算組織軍隊東山再起。
随後,為求自保,李乾順決定向金國稱藩。
金國欣然同意。
西夏稱藩後,金國答應将下寨以北、陰山以南、伊實伊喇圖魯泺以西的大片土地割讓給西夏。
西夏則保證不再救援天祚帝,若天祚帝至其境,即當執送。
為進一步落實與西夏的和議,宗翰又派遣撒盧母秘密出使西夏,将答應割讓給西夏的土地具體細化為:天德、雲内、武州以及河東兜答、斯剌、曷董、野鵲、神崖、榆林、保大、裕民八館,另外還有河西的金肅、河清二軍。
宗翰提出的條件是,西夏必須出兵進攻麟州(後世陝西神木),以牽制河東之勢。
宗翰做出這樣部署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張網擒拿天祚帝,另一方面則是想給宋國制造點麻煩不讓宋國安心消化燕雲地區。
金國與西夏之間的這些秘密交易,宋國并不知情。
這主要原因在于,譚稹并沒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對外上――他的心思主要用在國内。
譚稹剛上任不久,便聽到許多反映常勝軍和郭藥師的負面問題。
譚稹立即将郭藥師和常勝軍的這些負面問題上奏給趙佶。
随着軍力的日漸強大,常勝軍已逐步占據了燕山大片土地和主要關口。
而作為常勝軍統帥的郭藥師,飛揚跋扈,欺上瞞下,經常不聽燕山府節制,人們私下全都在議論說: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很可能變成第二個安祿山。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隻有譚稹向趙佶反應過,詹度也曾多次密奏,說郭藥師人品低劣,心懷叵測,很不可靠。
這引起了趙佶的警覺和不安,進而也想解決這個隐患。
可現在宋軍的絕大部分軍隊都已經爛到骨子裡去了,西軍又要守衛最近動作頗多的西夏,以至于趙佶實在是找不到一支能代替常勝軍守衛燕地的軍隊。
譚稹經過一番考察與思索,向趙佶建議:在河東另外組建一支五萬左右人的隊伍,主要招收雲、朔一帶的漢民,讓他們分别屯守在各州縣要害之地,号“義勝軍”,讓李嗣本和耿守忠擔任正副統帥,以此來抗衡常勝軍,也可使郭藥師有所畏懼。
趙佶覺得譚稹的這個建議很好,很快便予以批準。
李嗣本和耿守忠都是河東守将,他們對雲中地區的地形人口等情況比較熟悉。
接到命令之後,李嗣本和耿守忠立即展開招兵工作。
他們從歸朝人中選拔那些少壯者,登記名号,建立軍籍,發給軍饷。
宋朝有所謂“歸正人”、“歸明人”與“歸朝人”,他們都是一些特殊的群體,是宋朝在處理與周邊少數民族及其國家政權關系中形成的。
歸正人,是指原是中原人、後來陷入番邦、而後又複歸中原者,是自邪而歸正之人。
歸明人,是指原不是中原人,是中原之外的少數民族,來歸中原者,是自暗而歸明之人。
歸朝人,則專指原系燕雲地區的漢人而歸宋朝者。
由于連年戰亂,燕雲地區出現了大量流民,他們基本都屬于歸朝人,符合招兵條件,于是他們紛紛前來報名,加入了義勝軍。
義勝軍的待遇極為優厚,甚至還吸引了不少常勝軍将士偷偷跑去入伍。
郭藥師對義勝軍的建立感到很恐慌,特别是常勝軍中不斷有将士偷偷前去投奔義勝軍之後。
為了避免事态擴大,郭藥師下令在所有士兵的臉上加刻常勝軍的标記,以防止他們逃跑。
郭藥師的這個做法引起了常勝軍士兵的不滿,弄得人人抱怨,軍心很不穩。
這讓郭藥師暗恨起了趙佶和宋朝廷!
義勝軍的優厚待遇不僅讓常勝軍不滿,也讓宋軍大為不滿。
燕雲漢人在宋軍将士的眼中,仍然是“番人”,是“漢兒”,因此他們時常遭到宋軍将士的白眼。
根據朝廷的政策,義勝軍的月糧和服裝是其他宋軍的兩倍,而且宋軍吃陳糧,而義勝軍卻吃新糧,宋軍上下因此心裡都很不平衡,進而導緻宋軍士兵路上遇見義勝軍士兵,經常辱罵他們:“汝番人而食新,我官軍也而食陳,吾不如番人也?
吾誅汝矣!
”
不僅是宋軍将士對燕雲漢人很不友好,就是宋國的老百姓,對燕雲漢人也很不尊重,也視他們為“番人”。
而宋國朝廷對待燕雲漢人的态度其實也很暧昧,既猜忌他們不信任他們,又想拉攏他們利用他們。
這讓燕雲漢人既怕宋人,又恨宋人。
慢慢的,燕雲漢人開始對宋國失望,甚至是絕望,認為宋國不僅比水泊梁山差遠了,可能都不如金國、西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