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閑的日子過了沒有幾天,轉頭又有許多事務湧來。
首先是從海運經淮陰運輸糧食的舟船終于抵達了壽春,雖然僅僅隻有五艘船,載糧八千餘斛,對于淮南整體所需可謂是杯水車薪。
但這一次成功的嘗試,意義還是極大的,給未來淮陰的外補增加了一個新的選擇。
而且這個選擇較之此前的内陸航道,效率上是可以一較長短的。
這一次船隻從吳中嘉興海鹽起航,繞行沿海,自淮陰轉入淮水,最終抵達壽春。
由于是第一次乏甚經驗,無論是此前的準備還是沿途的布置都有所不足,最終抵達壽春的時間較之此前的内陸航道要晚了七八天。
但這并不意味着海運效率就比内航低下,依照那些随行船員的判斷,如果日後這條路線日後能夠發展成為成熟的航道,無論用時用工、還是沿途所耗,較之内航都要更有效率得多。
其實在海運方面,江東是沒有太大技術上的限制,且不說此前東吳在海運上的技術和經驗積累,甚至就在南渡中興時期,江東就曾通過海路與遼地的慕容鮮卑取得過聯系。
而且早前沈家自己開荒舟山群島,雖然并不是離岸太遠的遠洋,但對海路的利用也積累了相當成熟的經驗和一定規模的人才。
此前之所以不大力發展海運,一則是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在沈哲子過江北上之前,沈家在江北基本沒有什麼利益訴求,沒有利益所驅自然沒有必要在這方面虛耗資源。
另一個原因也就是當時江東勢弱,在陸地上尚且開拓不足,更何況海路上,完全就是被動防守。
此前羯國的徐州軍團,除了在淮泗之間對江東頻頻發動攻擊之外,在海路上也是時常浮海寇掠,甚至就連東南吳中沿海郡縣都深受其擾。
比如早年沈家在吳中鄉土的對手,那個鹽枭之家嚴氏,更是主動接觸招攬羯國流寇禍害鄉土,這并不是一個孤例。
如今南北形勢發生劇變,羯國本身内部便陷入分裂動亂,原本的徐州軍團也分崩離析,即便是有一部分潰衆逃散于外,但已經不足造成什麼大勢上的壓迫。
淮陰城被徐州軍牢牢掌握在手中,足可以發展成為一個穩定的重要對接港口,将江東物貨源源不斷轉運過來。
雖然海運上的風險較之内航要大一些,而且也要受到季風之類的時令影響,但相對于如今内航完全受制于季節,一旦水枯便徹底罷運,所受的影響并沒有這麼大,完全值得大規模的投入。
而且,如果海運興盛起來之後,那麼又會徹底拉起另一樁大宗重要貨品的輸入,那就是鹽。
海運的起點直接便在吳中産鹽最多的區域,而且由于早年曬鹽的推廣,那裡的鹽價已經低到一個令人咂舌的價格。
早年内航運力有限,需要運輸的貨品種類繁多,而且一旦遇到戰事,商運、民運都要陷入停頓狀态,所以吳中雖然産鹽極多,但如果想運輸出來遍及江東各地,成本仍然不低,龐大的産量并沒有大幅度拉低整個江東的食鹽價格,僅僅隻是改善了這些産鹽地附近的民生水準。
哪怕是最尋常的寒門小戶,如今都已經不再直接食用那些直接曬制出來的劣等鹽,還要再作精制篩取。
如果海運興盛起來,那麼吳中那些鹽便可以直接從海路運輸出來。
中原與江東相比,絕對是一個隻大不小的龐大市場,單單這一樁商品的利潤,便可以由此激發無窮暢想!
所以,這一次八千多斛糧的成功抵達壽春,對于淮南的意義實在不小。
沈哲子對此也是頗受振奮,停止了與興男公主的四處遊玩,召集鎮中群僚,并且将那些船員們盡數招至内史府,倍問這一次海運過程種種以及所遭遇的困境,讨論解決方法。
這一次會議,還有另一個人在場,那就是徐州刺史郗鑒。
郗鑒親自跟随糧船沿淮北上壽春,這一點糧食當然不值得他親自護送押運,他到壽春來其實還有别的目的。
不過在見沈哲子如此重視今次海路運糧事宜,也漸漸察覺到這當中蘊含的意義之大,于是便在席中專注傾聽起來。
鎮中讨論這樣一條财路,沈哲子也并不避諱郗鑒這個外人。
因為如果想要徹底将海運路線開發出來,根本就繞不開徐州的配合,且不說如今的淮陰就在徐州軍的掌握之中,沒有徐州軍的配合護航,淮南這裡再怎麼美好龐大的構想,舟船也根本不能進入淮水。
而且在整個海路運輸上,一旦過了大江入海口,沿岸俱是徐州所轄郡縣。
所以徐州軍的配合,對于整條航線的建立經營至關重要。
沈哲子在席中傾聽一番,對于海運的技術、環境之類的客觀限制算是有了一個了解。
此刻雖然淮南一衆政務屬官悉數在場,但是絕大多數對于海運以及商貿本身了解便不多,一時間也很難讨論出一個面面俱到的成熟方案。
這種跨地域的資源調配,沈哲子也不奢望能夠通過一兩次會議就做出什麼決定。
了解到這件事大體是個什麼狀況,有了這一意向,接下來還要再經過幾次試航,掌握更多的資訊,才好做出更加準确的預估判斷。
就算淮南這裡已經做好了所有準備,江東方面也需要有所配合。
所以眼下,就是盡可能多的搜集這方面的細節資料,眼下沈哲子是沒有時間返回江東。
不過來年開春之後,他是打算回建康一趟,聯絡各方力量最終敲定此事,全力去促成。
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沈哲子從來不是從單純的盈利方面去着眼,而是緻力于打造一個龐大的利益圈。
财富誠然值得追逐,但是如果不能将财富的社會意義充分發揮出來,盡可能多的去影響其他人,那麼财富再多也僅僅隻是一個數字。
如果不是沈家的利益訴求等同于許多吳人的利益所在,早前沈哲子在淮南這一戰根本不可能獲得那麼多的支持。
雖然沈哲子這裡已經确定了發展海運的思路,但是對于淮南如今正在進行的幾項疏浚内陸航道的大工程,也并未因此叫停。
雖然無論海運還是内航,本質上都是物流範疇,但是内航也自有其意義所在。
舟船行過,對于沿線地區的拉動建設和發展是具有極為深遠意義的,這一點是海運所不能取代的。
如今江北、淮中這一片區域,百廢待興,未來許多重建發展計劃,都要基于水路航道才能得以實現。
否則無論收複再多的失土,也隻能廢棄在那裡,不足形成紮實穩定的統治,也難快速恢複積累元氣。
談過這一件事,沈哲子才将郗鑒請入府中一間雅靜廳室,讓人略備飲食,才笑語說道:“郗公若有所教,直接遣人來告即可,又何須寒冬苦行,親自入鎮。
”
郗鑒這會兒思路還沉浸在剛才關于海路的讨論上面,親自旁觀淮南針對于此的讨論,給他帶來的沖擊不可謂不大。
倒不是海運這一思路本身,而是當中所蘊含着的那種跨地域大規模調動資源的氣魄,實在是讓郗鑒倍受觸動。
其實此一類的想法,他并不是沒有,京府的繁榮崛起他也是有眼見,早在還沒有收複淮陰之前,便曾有過海路轉運的設想。
但這當中困難實在太多,甚至最基本的要運輸何種貨品,他這裡都沒有什麼具體的思路,也不知将要投向何方。
此時與沈哲子獨處,郗鑒甚至忘了原本的來意,在席中沉吟說道:“方才旁觀淮南群賢議論時事,實在讓我頗受啟發。
人有貧富,地有厚薄,物有盈缺,若得捐輸平均,不獨合乎天道,所得也能濟于王事。
其實若隻論鹽貨,徐州也是不乏所産,如今淮泗已無強敵,但是生民仍然不乏混亂,乏于生産,若能有所捐輸,實在南北生民都得所益。
”
沈哲子聽到這裡,便知郗鑒是有幾分打算單幹的想法。
畢竟如今渠道掌握在徐州手中,而且即便雙方以渦水為限,單單徐州軍如今所能覆及到的青徐地界,也是一個不小的市場。
郗鑒有這樣一個想法,本就不出奇,能在自己面前講出來,也算是一種坦誠。
“郗公所想,也确是恰當,有輸有濟,财如流水,自然向利而行。
但利之一字,最惑人心,所謂欲壑難填,若真利之所趨,又有多少人能夠把持輕重?
”
沈哲子并不看好徐州單獨經營此事,倒不是因為單純的利益沖突,而是并不認為郗鑒能夠控制住局面。
一旦與淮北大開市貿,當中有太多利益可圖,而郗鑒本身在徐州并不具備沈哲子在淮南這種說一不二的地位,不乏實力軍頭同樣有資格介入進來,分享渠道。
而一旦加入的太多,彼此便會有所競争,而且尺度也不好把握。
那些軍頭自有軍隊和渠道,他們未必甘心于隻限民生交易,很有可能會私自擴大交易範圍,想要監管約束起來,實在太困難。
郗鑒聽到沈哲子這麼說,心内其實是有幾分不服氣,沈哲子這番話雖然說的含蓄,但其實還是有幾分看不起他的意思,憑什麼淮南可作此想,而徐州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