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萬歲約阿希姆

第924章 斯氏蘇俄

萬歲約阿希姆 天空之承 3379 2024-01-31 01:11

  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從聖彼得堡到沃爾霍夫和維捷格拉,在到盧紮、奧涅加、阿爾漢格爾斯克,在蘇共總書記斯維爾德洛夫等高層領導人的陪同下,夏樹一行乘專列訪問了沿途的數十個俄國城鎮,走過了1500多公裡的漫長旅程。
在這個航空業高速發展的時代,乘火車看似低效,卻是欣賞沿途風土人情、了解國家建設成果和現實狀況的上佳之選。

  無論是在聖彼得堡海軍學院的球場上駐足,還是在巴倫支海之濱遠眺,夏樹莫不感慨萬分。
他上一次造訪俄國還要追溯到1918年冬天,那時的沙俄帝國剛剛經曆了一戰的慘敗,整個國家形同一棵外皮幹枯、裡幹脆化的大樹,再也扛不住風雨的侵襲。
20多年過去了,沙俄皇權早已煙消雲散,蘇維埃政權領導下的俄國通過工業和軍事上的巨大成就向世人展現了它的強勁複蘇,然而這艘紅色的巨輪真如外界認為的那樣勢不可擋麼?

  在這個世界,沙俄的覆滅、蘇俄的誕生稍晚于舊時空,而當蘇維埃政權推翻沙俄帝國之時,國家的領土面積已經從2200多萬平方公裡縮減到了1700萬平方公裡,統治人口從1.7億萬銳減至1.1億。
由于戰争帶來的毀滅性打擊,俄國的農業産量僅為戰前的55%,工業産量下滑了90%,電力工業和機器制造工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幾乎沒有機床工業、化工工廠以及汽車制造工廠。
就人均水平而言,它無疑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按人口計算,1918年的俄國生鐵産量是每年20公斤,德國是302公斤,英國是208公斤,美國是316公斤。
煤産量俄國每人為0.2噸,德國是3.3噸,英國是6.3噸,美國是5.3噸;棉花消費量俄國是每人2.5公斤,德國是27公斤,英國是19公斤,美國是14公斤。
最能夠說明情況的兩個例子是:大戰期間,沙俄軍隊總共征召了1500萬名士兵,可它的軍事工業僅僅制造出了300萬支步槍;按照1918年的工業水平,在不考慮進口的情況下,一個俄國農民在1920年買了犁和耙後,一直要到2045年才能指望再一次買到這些東西。

  值得俄國人慶幸的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締造者,國際無産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弗拉基米爾-伊裡奇-烏裡揚諾夫,也即列甯同志,在這個時空一直活到了1931年。
在他執政的15年間,蘇俄沒有發生恐怖的大清洗,也沒有走向糟糕的極權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經濟政策一直延續到了20年代末,這對蘇俄的修生養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經濟政策的核心是以征收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産的積極性,而且允許外資企業和國家暫時管理無力經營的企業,恢複商品貨币關系進行調節生産的作用)。
至列甯逝世、斯維爾德洛夫上台,蘇俄已基本擺脫了一窮二白的局面,民衆不但得以填飽肚子,還有條件和精力改善生活,社會失業率下降為零,工業規模讓許多歐洲國家相形見绌:年生鐵産量402萬噸,鋼340萬噸,煤炭産量4700萬噸。
這三項工業産量的人均值都較沙俄時代巅峰值提高了一倍,并且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汽車、拖拉機以及飛機産業,每年能夠制造出14000輛汽車、22000輛拖拉機22000以及1500架飛機,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快速發展,農業産量連年提高,糧食總産量比當年擁有“烏克蘭糧倉”的沙俄還高出了40%!

  在斯維爾德洛夫執政的16年間,蘇俄的總體實力延續了之前的發展趨勢:總人口增加至1.4億,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自然資源得到了開發,工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快速提高,尤其是在占領中國東北之後,蘇俄的經濟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蘇俄政府的官方數據顯示,1946年的總發電量達到1200億度,煤炭産量超過9000萬噸,鋼産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這些數據在世界範圍内僅次于德國和美國,把日本人給甩下了一截。
此外,在1942-1944年的蘇日戰争期間,通過引進和吸收西方技術,蘇俄的軍事工業較戰前有了質的提升,多款高性能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陸續投産,使得蘇俄空軍第一次有了媲美西方強國的資本,裝甲戰車的現代化和重型化大幅度提升了蘇俄陸軍的戰鬥力,其國防戰略也籍此從戰略防守轉為攻守兼備……

  在愛爾蘭和威爾士的國家運轉走上良性軌道之後,夏樹得以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抽出身來,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家庭上,另一部分放在他感興趣并且擅長的機械設計和軍事組織領域,而在此之外,他還密切關注着世界格局及主要國家的發展變化,俄國這位歐洲近鄰則一直是他關注的焦點之一。
在兩代蘇俄領導人的不懈努力下,這個國家的工業經濟實力一躍邁入了強國行列,但它的農業卻沒能擺脫舊時空的遺憾。
“新經濟政策”成效斐然,可在蘇俄領導人的意識裡,這是帶有資産性質的過渡性政策,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
作為“新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列甯始終對農業集體化的設想念念不忘,他覺得“小生産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産生着資本主義和資産階級的”,而斯維爾德洛夫作為列甯的得力助手和忠實信徒,在思想上繼承了這種理念。
以數年的試驗和摸索為基礎,蘇俄政府于1933年正式廢除了“新經濟政策”,開足馬力朝着“全盤集體化”的目标駛去。
在1933年,參加集體農莊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8%,1934年就增加到了27%,1935年為59%,1936年為64%,1937年為70%,1938年達79%。
在全盤集體化運動中,蘇俄政府實行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消滅富農的政策,強行将沒收的富農财産轉為集體農莊公積金,并把富農驅逐出本區、州,不準其加入集體農莊。
為了促使集體化運動開展,政府在分配土地,供應機器和拖拉機、種子,減輕賦稅,發放貸款等方面,給予集體農莊以優待。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幹。
”這句話用來概括蘇俄推行農業集體化的成效是再合适不過了。
就在蘇俄政府宣布“農業集體化目标基本實現”的1938年,糧食産量卻隻有1931年的72%,低于糧食自給自足的底線,這不僅僅是因為農業集體化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因為政策在推行過程中侵犯了中農利益,而且不給富農出路,導緻各地農民強烈抵制,甚至毒死牲口、燒掉糧食。
據統計,在集體化的過程中,有數以百萬計的農民被驅逐,這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病弱婦孺,在流放過程中丢了性命,還有大約六成的馬匹、七成的牛羊以及八成的豬在強制推行農村集體化的過程中被報失蹤……夏樹一行人沿途參觀了許多集體農莊,雖然它們無一例外地向來訪者展示出農業集體化的理論優越性,可勞動者們的強顔歡笑和庫存物資的掩人耳目卻逃不過精明人的眼睛!

  1月份的阿爾漢格爾斯克港正處于封凍期,在參觀完這裡有限的工業設施後,一行人遂北上前往此次旅程的最後一站,摩爾曼斯克。
1899年建港時,這裡隻是個偏僻荒涼的小型海軍基地,1916年連接俄國腹地的鐵路通車後,摩爾曼斯克真正發展起來。
作為俄國北方唯一的終年不凍港,如今的摩爾曼斯克已然成為一個人口近百萬,煙囪與吊機林立,倉庫和廠房遍布的大型港口城市。

  近代沙俄海軍總體實力不弱,但艦艇不像英國本土艦隊或德國公海艦隊那樣集中,而是分散部署于北方、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四大海區。
在日俄戰争中,實力并不占優的日本海軍便充分利用了這一點,采取逐個擊破戰術,先殲滅俄國太平洋分艦隊,後挫敗俄國波羅的海分艦隊和黑海分艦隊抽派艦艇組成的第2太平洋艦隊,導緻沙俄海軍元氣大損。
此後直至沙俄覆滅,俄國海軍再未恢複到1904年以前的盛容。
蘇俄紅海軍成立之時,從沙俄海軍那裡接手的是個破敗不堪的爛攤子,不但艦艇缺損,裝備老化,更糟糕的是,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獨立使得俄國在波羅的海的戰略處境深為惡化,而烏克蘭的淪沒緻使俄國失去了在黑海的造船基地。
在這樣的戰略環境下,此前最為弱小的北方艦隊逐漸成為蘇俄政府着重發展的主力之一,不僅接近半數的主力艦艇長期部署于此,更建立起了以摩爾曼斯克為中心的北方造船工業區。
至40年代,摩爾曼斯克地區的造船業規模已超過波羅的海沿岸的列甯格勒和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為蘇俄最大的造船業中心,而坐落在摩爾曼斯克港的北方造船廠則被譽為蘇俄的“第一造船廠”,具備建造輕重巡洋艦以及大型潛艇的能力,而俄國有史以來第一艘航母――建造代号w的中型航母,便于1945年春在這裡完成了第一根龍骨的敷設。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