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像是特别針對華皇的行程,雖然來的路線不一樣,直接到了英國,準備遊說英國政府,法國政府對日本進行支持。
近代日本的崛起,和伊藤博文的關系很大。
在原本的曆史中,伊藤博文任内發動了中日甲午戰争,并且打敗了當時亞洲最強海軍北洋水師。
将腐朽的大清朝一頓胖揍後,日本終于取代中國成為亞洲老大。
可以說是伊藤博文一手将日本推上了東亞頭号強國的地位。
伊藤博文在日本國内好像民族英雄一般,但他卻被中國人所憎恨,同時他也被朝鮮人所憎恨。
因為後來朝鮮被日本吞并跟伊藤博文有直接的關系。
日本自古以來就對朝鮮半島虎視眈眈,早在唐朝的時候就試了一下,結果被唐朝軍隊打的全軍覆沒,這之後規矩了上千年。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國力慢慢強盛,野心又開始膨脹了。
1876年,日本憑借武力迫使朝鮮簽了一個不平等條約《江華條約》。
這個條約當然是讓朝鮮打開國門,建立通商口岸,跟日本做生意。
但是條約的第一款卻尤為引人注目“朝鮮國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
朝鮮自古以來是中國的藩屬國,朝鮮的王受中國皇帝冊封,朝鮮每年向中國納貢。
現在日本說朝鮮是獨立自主的國家,這分明是說給中國聽的,意思是從今以後朝鮮不在是你中國的附屬國了。
當時的大清王朝有什麼反應呢?
沒反應!
大清自己都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西方列強夾縫中生存,他哪有那個精力管朝鮮。
當時一部分朝鮮知識分子看到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變化,他們也認為朝鮮急需一場變革,這次打開國門是個契機,所以這些人是比較親日的,主張與日本合作。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即使改革還是要在天朝上國的庇護下才行,而不是倒向日本。
如果說那時候朝鮮人還有分歧的話,1894年中日之間的一場戰争徹底化解掉了這種分歧。
朝鮮人才恍然大悟,原來天朝上國不行了,現在的亞洲老大是日本!
甲午中日戰争之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李鴻章一個70多歲的老頭子卻成了清朝統治者的替死鬼,在馬關還挨了一槍,差點死掉。
連伊藤博文這個對手也無不同情地說:“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
近代日本的崛起,首推的功臣便是伊藤博文,這個人文韬武略,很有戰略眼光。
如果二戰時日本有這樣的人物的話,說不定,世界曆史将會改寫。
即便是因為華國的猛然崛起,現在又打到了日本的本土九州島,但是伊藤博文并沒有慌了陣腳,仍然保持了一個厲害的政治家的本色,在負責壓抑的局勢下,仍然在尋求日本崛起的通路。
伊藤博文這次來歐洲的主要活動對象便是英國和法國,華皇雖然在尋求幫着他說話的國家,但是最終,也還是繞不開這兩個國家。
一個是日不落帝國,一個是好夥伴,一對狼狽為奸的兄弟。
華皇也是一樣,即便是日本人已經被華皇嚴重削弱了一下,但是戰争沒有結束,華皇并沒有安心。
而且,即便是九州島的戰争全部結束,即便是能夠發展到最好的結果,華國能夠拿下九州島,生生的從日本身上卸掉一條大腿,華皇也不會驕傲。
“不用管他,一個伊藤博文,能做什麼?
”卡特莉娜卡芙公主并不以為意。
華皇躺下之後搖搖頭,看着正在換睡衣的卡特莉娜卡芙公主,“看來,你還不是很了解日本這個國家。
日本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好對付。
”
“除了狡猾一點,無恥一點,我沒有發現他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不是被華軍一個旅就打的丢盔卸甲了嗎?
如果不是有英法列強的幹預,僅僅是華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的較量的話,我們現在早已經得到了整個就九州島了。
”
“日本人是十分吃苦耐勞,守秩序的,因而從某些方面,可以理解為,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壓抑的。
現在,日本多數人受教育的水平是較低的,西方民主、人權等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
很多日本下級軍官都是窮人出身。
這就不難理解日本軍隊在戰争中的種種暴行了。
他們不把朝鮮、中國、菲律賓等國人民當成人,而視為豬,或劣等的民族,視為發洩怨氣,消除壓抑的對象。
這種性格也具有兩面性,積極的方面表現在,日本實現了經濟的騰飛。
消極的作用也有,日本在性方面極為放縱,有的甚至很是變态,戰争,這是唯一且高效的減壓閥。
”華皇歎口氣道,“我們打仗是為了得到好處,為了盡快的結束争執,而日本人不是。
”
“他們會一直跟我們打下去嗎?
他們這麼小一個國家,能打多久?
拼消耗,我們并不怕他們。
”卡特莉娜卡芙公主一邊說着,一邊幫華皇收拾東西,華皇看過的文件,還有一些電報,卡特裡娜哈利利熟練的疊整齊。
“日本武士文化源遠流長,而自從南宋以後,中國就沒有武士了。
而南宋滅亡後,日本天皇下令全國哀悼三天。
所以,日本自認為是中華文化的正統繼承人,也就瞧不起中國人。
”華皇對卡特莉娜卡芙公主分析道:“日本這次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原來日本推崇的武士道失敗了。
很多日本人開始學習德川家康,為了報仇忍辱負重,很多婦女為了孩子作妓女,而現在他們對此事并不避諱。
很多日本人并不了解中國,認為中國很落後。
由于是島國,日本行事小氣,受不了一點委屈。
如果我沒有估計錯誤的話,日本人,會一直跟華國打下去,不鏟除日本,我們就沒有辦法一心一意的搞好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