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甲午崛起

甲午崛起 【0960機械化的端倪】

甲午崛起 軒樟 2335 2024-02-09 18:04

  “總裁,公主等會就回來了。
”劉雨晴雖然欣喜總裁越來越喜歡自己,還是害羞道。

  “回來怕什麼?
”萌總裁拉着劉雨晴的小手,将她拉着坐下,靠在了劉雨晴的懷中,睡着了。

  第三天,王大山就從前線趕回來了,現在沒有戰事,從伊爾庫茨克到圖魯漢斯克的公路已經修的差不多了,快馬加鞭。

  陳霞也是同一時間從東北趕過來的,陳霞沒事的時候,一般會待在北京或者奉天這兩個統計局的大本營。

  而奉天到海參崴,現在已經有直達的火車了,海參崴到伯力的火車站也已經通車,所以,路程上,實際比王大山還要短。

  火車,才是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命脈。

  這個時間段,歐洲小規模沖突不斷,同樣陷入全面混戰。

  這正是觀察華國與世界軍事力量差距的一個絕佳時機。

  過去的曆史是,人家放炮,咱們放煙花,但是現在因為萌總裁的重生,局面已經大幅改觀,變成了華國在拼命發展,而這個時代的世界整體軍工業,在裹足不前。

  這是一個世界軍事發展非常緩慢的時期,隻有一戰和二戰那樣的世界大戰,才能促進軍工業迅猛發展。

  受到前線的影響,北重的軍工部現在非常販賣,汽車的研發被不斷催促,必須要有卡車和大型起重器,起重機,這些工業大殺器出場才行,基礎工業的準備,華國已經達到了英國和法國這些工業強國1865年左右的水平了。

  德國在我們傳統的意識形态中,覺得他的工業很強,那是錯覺,其實一直是法國最強,法國的工業和經濟,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内都維持在世界巅峰,是法國人太廢。

  擁有強大的工業,出去打仗經常挨打,才讓人感覺法國的東西不行,其實法國人的技術,一直是領先的。

  德國是耐用,光這一項,就讓德國的軍工産品享譽全球!
到處都是毛瑟槍和克虜伯大炮!
就是這麼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體上可以稱為“半機械化戰争”。

  這次戰争以工業化為基礎,實行大規模的人力物力動員和遠距離運輸,擁有可持續轟擊的強大的炮兵火力,飛艇、坦克、潛艇等。

  新型海陸空武器相繼投入戰場,甚至駭人的毒氣也派上了用場。
總之,人類的戰争首次呈現出綜合國力比拼、消耗的明顯特征。

  但以決定勝負的關鍵戰事而言,一戰本質上仍是一場歐洲大陸的陸上攻防戰。

  面對機關槍、塹壕體系、鐵絲網組成的堅固防禦陣地,進攻方單純靠步兵數量優勢取得戰事勝利,已變得越來越困難。

  即使經過長時間、高強度的炮擊,再加上集團步兵的持續突擊,也往往隻能在敵方防線上取得有限的突破。

  機關槍在一戰中給人留下了印象深刻,但火炮才是真正統治戰場的武器。

  形象一點說,一戰就是拼大炮的戰争。
美國學者梅爾在《一戰秘史》一書中說:“大炮殺死的人比輕武器和空襲殺死的人要多,比其他任何武器殺死的人都要多,這種情況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後一次。

  在大戰的後期,大炮的優勢被充分發揮,機關槍失去作用。
沒有大炮,步兵既不能在進攻中取勝,也無法在防守中不敗。

  于是就形成了“炮兵征服,步兵占領”的新作戰模式。
這對一個國家的炮彈供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此種能力又依賴于一國的工業實力。

  現在華國的軍工業雖然還沒有達到這一條件,但是硬碰硬,剛正面的大規模作戰,華國其實已經達到了這種戰術理念的高度。

  萌總裁的觀點是,不管炮彈多貴,炮彈都比不上士兵的生命。

  光是這一理念,就讓所有的軍人,感激涕零,萌總裁的心,始終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的,萌總裁非常讨厭毛子的人海戰術,拿命去填補炮彈和子彈的不足,去填補武器裝備的落後。

  當年的中國的軍隊裡卻流傳如下俗語:“老兵怕機槍,新兵怕大炮。

  原因就是軍中配備的火炮數量不多,且主要是山炮和步兵炮,炮彈非常少,很多所謂炮兵都隻會直接瞄準發炮射擊,間接瞄準等于亂射,跟放煙花沒什麼區别,炮擊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其實質意義。
所以,新兵常被隆隆炮聲所震懾,老兵卻深知,真正可怕的是對面的機關槍。

  換言之,在二十世紀初期,耀武揚威的中國的軍閥隊伍,與西方列強的部隊相比,從實際火力到作戰理念,都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的太平天國戰争中,李鴻章最佩服洋人能用“開花大炮”輕而易舉地轟碎厚重的城牆,所以淮軍很快加以引進,并借此席卷蘇南,成為清軍中的後起之秀。

  而由于缺乏強大的火炮,民國初年曆次軍閥混戰中,老式城牆依然是很有價值的防禦工事。

  也就是說,此時軍閥部隊的攻堅能力,絕大部分尚未達到當初淮軍的水平!

  又如中國人最熟悉的駁殼槍,是德國人發明的,但德軍很少自身裝備,幾乎都讓軍隊裝備了。

  為什麼中國會成為駁殼槍的大市場呢?

  原因還是當時中國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沒有強大的炮兵部隊,機關槍的數量也有限,如何提高單兵的火力,就成了一個影響到戰鬥結果的大問題。

  在還沒有沖鋒槍的年代,駁殼槍是有效提高單兵近戰火力的利器。

  雖然造價昂貴,卻很适合軍隊的實際需要。

  中國人日後對駁殼槍的火力運用,連德國人也感到驚奇。

  中國的軍閥内戰,由于各方火力配備都很單薄,實際上人員殺傷和環境破壞很有限,這跟一戰給歐洲帶來的空前破壞形成鮮明對比。

  但是,軍閥們卻創造了另外一項紀錄:那就是散兵遊勇在混戰中劫掠百姓,甚至化身為土匪,所過之處,雞犬不甯。
身為民國總統的黎元洪也不得不承認:“遣之則兵散為匪,招之則匪聚為兵。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