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步步驚心續集之天若有情

後記觀感

  《步步驚心》觀後感——

  錦江晚空

  1八爺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形容八,我想我會用“溫潤如玉”。

  溫潤兩個字,在我看來,實在是對一個人的終極贊美。
無關身份、财富、權位,隻與才情、修養、氣度相結。
是人内心世界與外在環境的整體和諧,是一切精神行為的大智大美。

  但八,确是當得起這兩個字的。

  氣自謙謙之下,又是什麼在作底?

  其母乃辛者庫浣洗奴出身,在那充斥着權勢與扭曲人心的重重宮帏之中,我不敢揣測他的成長軌迹。
掙紮與奮起,深夜的悲泣,要有怎樣的大智大勇,才能将那些傷痛與屈辱一一撫平,碾磨成塵,并從中汲取滋養,仿佛暗夜裡悄生的白蓮。

  淡卻暖。
或者說一直抱持着對暖的渴望。
對若蘭緣起于此,對若曦情歸于此。

  2曦與八

  曦會愛上這樣的男子,是自然的事。

  初相遇,曦還是天真爛漫的少女,而八已完成了人生的根本演進。

  如上所說,曦吻合了他内心對于情感溫暖的全部渴望。
嫡福晉郭絡羅氏,給予了他政治權力上的支撐與襄助,但辛寒的出身,内心的荒涼,讓他對與若蘭初見驚豔,當他滿心歡喜迎接人生的快樂與暖色時,卻發現那溫暖永不能屬于他。

  書中說,曦與若蘭有四五分相像,這是不可忽略的細節。
替代與補償,原是有的。

  一方面因兩人身份年齡的原因,八作為長者,一直對曦引導、照顧、寬容、寵溺,在更深的精神層面,八又渴望依賴,冥冥之中等待曦對他内心的救贖。

  有幾個細節。
一是八蒙住曦的眼說,不許用那種悲傷的眼神看他。
并安慰她說,你在傷心什麼呢,不要害怕。
這個細節桐華寫得真是好。
真是不知道麼?
真是不害怕麼?
脆弱的其實是誰?
八的内心是拒絕看清楚的。
他願意把曦永遠當成十三四歲的少女,放在手心裡呵疼。
一但曦表現出超越年齡甚至超越他的那種清澈與智慧時,他就痛苦而無所适從了。

  二是曦雨中罰跪,八與十四來探望。
曦看見八的白袍沾在雨水這中,伸手想幫他挽起,被八打開了雙手。
桐華用的一個“打”字實在是妙。
不是側身,更不是擋,而是“打”。
這實在不符合八爺的謙謙舉止。
可以揣想曦與四相擁的場景,給了他怎樣深重的打擊。
妒肯定是有的,但我相信更大的震撼在于,親眼目睹的兩顆平等、了解、契合的心靈是如何相依相伴。
通透如他,終于明白若曦想要愛情,是他給不起的樣子

  3四與曦

  愛不是一方恒久的付出,不是長久的等待,不是一方從一方靈魂汲取慰籍和營養。

  這是曦的愛情觀,八一直不懂的。

  不同時代的人,觀念終究不同。
其實,在四二贈木蘭之前,他亦是不懂的。

  緣起于誤會。
四之所以誤會,曦的種種古怪與留心當然是主要原因,但與四的觀念與先入為主也不無關系。
曦在這個階段對于他來說,也隻是“有意”而已。
相信草原上曦的拒絕是驚到他了,而正視尊重恰好也是從這一刻才開始的。
後來的接觸,四看到了她為敏敏及十三做的,歌也好舞罷并非重點,而是對于愛對于對方的珍惜與尊重,聽從内心但又絕不強勉,珍愛對方亦珍愛自己。

  借用十三的口,桐華寫“要你願意,你和四哥肯定能彼此交心的,因為你能理解他的志向,他的苦,他的痛!
”這可看出,此時若曦于他,已是知已。
四開始把她當作均等的精神伴侶,自己的雄心、困惑、痛苦願意向她分享與傾述。

  有人不理解,曦為何不可與八共赴生死。
愛慕、理解、尊重、欣賞、共鳴、攜持,愛雖無定式可言,但總是漸進原則。

  四是聰明人。
他送木蘭簪,卻是靜靜等曦戴起來。
不像八送手镯。
即使已登極位,十年等待,隻因感覺曦的抗拒,也願意等下去。
這種等待,是尊重,亦是笃定。

  他從未以任何權勢或物質的許諾去追求過曦。
最纏綿的情話,是坦言雖擁有天下,能給的卻隻有他的心。
他對曦的了解,對這段愛的定義,與八說“許她作皇後”,亦不可同語。

  愛到絕境,雖是十四挺身而出,八的自我犧牲,又何嘗不是他的最後寬容。

  這段情的開頭,曦問他喜好,一問一答,場面好笑。
雖是淨是點滴,但桐華所寫,亦是用了心的。
微雨、雨後青藍……甯靜淡泊,與他很是相符。
喜歡的書卻是金剛經。
本來猜會是道德經呢。
“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看來不是不懂得,隻是放不下。

  4一曰美玉,一曰頑石

  我在吧内閑逛的時候就想,若桐華大人得了空,來看四爺黨八爺黨相峙的狀況,心裡一定樂不可支。
雙方能夠相峙不下,至少充分地說明了大人“男主無純粹天使或魔鬼”的構想得到了充分體現,男一男二人物形象是很豐滿的。

  一曰美玉,一曰頑石。

  通透玲珑,儒雅從容。
出深山,千鑿萬琢始成器。

  沉靜定讷,簡直靜樸。
隐鬧世,抱愚守拙方得存。

  玉碎,源于本心的質地,是宿命。
愛之則謂性高潔世難容。
斃鷹事件前後,四與八,同被康熙猜忌嫌隙,但兩人的表現,卻是截然不同的。
八是全然沒有解釋,閉門生病去了,四卻作了富貴閑人,歸隐田園,醉心農事,談玄論道。
就憑這一點,足可見,一個清傲,一個精乖。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隐忍十載,隻待一機。
謀定而動,乾坤挪移。

  所謂江山競逐,原就是陰謀鮮皿鋪就,隻論成敗并無對錯。
如果八上位了會如何?
我猜也并無二緻。

  玉亦有濁瑕,石亦未必就無真趣,玉亦未必通透,石亦未必頑冥。
桐華的本意,或許就是告訴我們,玉石玉石,不過是一個物件的兩個相面,其本質并無不同。

  5若曦

  首先,我要說,我是很喜歡若曦這個人物的。
桐華筆下,她不是單薄的紙片人,怯懦小心但又堅強勇敢,精明算計但又一腔癡念,有皿有肉形象很豐滿。
她也不是僵化的一樽雕像,随着作者的娓娓講述,我們仿佛親眼目睹她從一個懵懂“十三妹”成長為成**子,從謹小慎微但求自保,小心試探進退失據,到無悔無怨地犧牲付出,最終被環境及命運毀滅的全過程。
我們看着她成長,看着她受傷,喜着她的喜,痛着她的痛,終于與她變成莫逆之交。

  6最初

  近來的相親節目尤其多,有泛濫之勢。
我注意到被問及戀愛史時,很多嘉賓的回答如出一轍:“我戀愛了三次”。
三,似乎成了一種标識性的存在,這很有趣。

  當然不能死腦筋地認為三就是三,這當然是個虛數。
它表示在大多數人記憶中最深刻的情感經曆,後面是人不斷成熟的心路階段。

  最美最純的情窦初開,付出最多受傷最重的一聲歎息,溫暧平實的最後歸宿。

  曦與八,就是這樣的驚心動魄的初見。
白衣如雪,豐神如玉,和暖如春,還有着女主已然知悉的不幸與悲情。
試問,哪個懵懂少女,能夠抵擋這樣的男子。
明知是錯,還是愛了。
青蔥歲裡,總是太容易許下諾言,“生死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攜老。
”那時隻懂得姿态的美好,全然不懂“生死””“相知”的隐痛與厚重,以為即使放棄了世界,隻要擁有愛情,便可以抵擋一切,救贖一切。

  曦與八的悲劇,在于年齡心智愛情理想的不對等。
他們各自在各自的世界裡一廂情願,既不肯了解對方,甚至拒絕對方的真實與變化。
連十四都知道對若曦吼:“馬爾泰若曦,你究竟要什麼?
”但八從來不問,他以他的方式給予關心照顧,以為日去經年,愛情自會開花結果。
他不跟若曦分享他的想法,他不明白,人的感情,多是從分享秘密開始的。
他與若曦分享唯一秘密就是與若蘭故事,但是他的初衷,也隻是緣于三人間特殊的身份。
而這個誠懇的厚度,遠不能讓若曦與他共同面對現實的無情。
八的理想裡,曦是溫室的花,提供他生命裡渴求的豔色與溫暖。
物質上,他給予營養,精神上,曦給予撫慰。
但他從未了解,曦作為現代的女性,追求的是怎樣愛情。
曦讓他在江山與愛情中選擇,其實我是同情他的,試問世間有多少愛情,經得起這樣的拷問?

  無論愛情開頭是多麼的驚心動魄,但它隻是萌出的新芽,沒有智慧與勇氣的營養,永遠長不成根深葉茂的大樹。

  初戀,好像永遠隻能用來祭奠。

  7結局

  劇集終于落幕。

  個個都在哭。
若曦哭,四、十三、十四,甚至一幹配角全都在哭。
在這一片凄風淚雨之中,觸動我的,偏是幾絲淡淡的明暖,竟全是來自八爺。

  當他輕擁着若曦,拍着她柔聲說:“把我們都忘了”的時候,我終是沒忍住深深地歎息。
這段從愛出發,橫亘了太多沉重的感情,終是以愛作為了歸途。

  他給曦的最後一個笑容,脆弱得讓人痛心:那是他悲慘人生中最後的愛憐與溫存。
終于還是明白,終于還是懂得,但一切,已然太晚,他隻能将它們化作了深長的眺望,全部相授相還。

  面對懷抱骨灰悲痛欲絕的雍正,他眼含悲憫地向這個與之争鬥了一生,害他失去了全部,卻與他同樣結局悲慘的男人,講述他與曦的愛情,坦承他的背棄與悔恨,在他落沒的身影下,憔悴的容色中,有一層淡淡的人性的光輝,讓人動容。

  獄中一幕,這個如玉男子,終于走到他慘恻人生的最後終點,無怨亦無恨,無悲亦無喜,有的,竟是對無情命運中兩份小小相知的感謝,磊落坦然,特别是望向窗口那一眼,似如朗風皓月,叫人心折。

  8視角不平

  相比于男主男配的皿肉豐滿,文中女性角色就要單薄得多了。
除了被罵得最多的主角若曦,其她女配們多被塑造成了為情犧牲的道德貼紙,光輝,但隻是薄薄一層。

  堅貞執著的明慧,敢愛敢恨的明月,癡情不悔的玉檀……于是,有人說了,任何一個女配都比若曦招人疼……

  這個現象很有趣。
如桐華本人所說,書中男子,并無純粹的天使或魔鬼,實筆或虛寫,略略體味,便明白這群為這終極尊榮而生,終極競逐而亡的男子,骨子裡是全然一樣的,不論是以何種面目出現。
畢竟,流着同樣的皿液,生在樣的環境。

  有四粉,有八粉,十三粉,十四粉……四的好與惡,寫得最實,粉絲最多;十三最虛,粉絲相對要少……

  若曦寫得實,被罵得最多……

  不公平。

  我相信也有不少男性讀者,不知他們是如何看文中女性角色。
但作為占大多數的的女性讀者,我們的視角不平确實讓人驚心。

  同樣作為女性,我們對于男性的不完美更容易諒解,給予女性的則是更多的苛責。

  若曦明知是錯,放棄一切愛了老八,老八卻不願意為她放棄一切,于是,若曦隻能放棄了這段愛情。
于是,八粉們罵若曦始亂終棄,為何不能像明慧那樣一味付出,不求回應;

  若曦放棄了富貴榮華,放棄了自身安危,最後甚至放棄了原則與尊嚴愛了老四,隻是放不下友情放不下良善放不下于心不忍。
于是,四粉們就罵她水性楊花,為何不能像玉檀那樣不分善惡,隻為癡情;

  若曦并不知道出宮的辦法,但愛着她的十四用求婚的方式救贖了她。
無奈,曦已無心再愛,于是,十四的粉絲罵她唯利自私,辜負深情,為何不能像明玉一樣,接受命運一往情深……

  真是很難過,真是很想說,沒有明慧,沒有明玉,沒有玉檀……她們,隻是一層薄薄的剪影,生活中哪有這像的人。
沒有計較,沒有底線,不求回應,永不更改的愛情,世上有麼?

  誰一生隻愛過一個人,不論他是否愛你,不論他愛着誰,能給你什麼回應,從看到他的第一眼,就一絲不變地愛下去。

  我們不能這樣,一方面要求男友(老公)隻愛我一個,相親計較着對方的工作,收入,住房,緬懷着初戀男友,一方面要求其她女性懷抱着聖女一般的情感道德觀。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9十三

  在桐華筆下,十三阿哥幾乎是完人,無論是個體生命的完美,個人道德與社會取向的統一,還是政治派别與行事角度的選取上,都顯示過人的智慧與情商.

  于是有人把他美化甚至神化了,他成了完美的阿哥,成了善與美的标本.

  但,冷靜客觀地分析,就會明白,十三,并非完美标本.完美隻是想像,真實終有瑕庇.

  一廢太子的時候,他與老四的對話.誰焦着,誰沉穩,已是顯而易見.焦着之下,隻是兄弟之義麼?當然不能那麼天真.十三與老四,是兄弟,但同時也是政治夥伴,說他為兄弟着急,不如說是為共同的政治利益着急,為政治前景擔憂,更加全面與合理.

  荷塘裡,十三随着若曦的指引尋到了老四,他緊握的雙手,拍在船舷之上,暴露出的,是怎樣的心情?

  朝堂上,大仁大義,以身相酬,被衆多書迷大加稱贊的一段.如果僅僅理解成自我犧牲,成就兄弟之義,那就又局限了.是随着老四的失勢漸漸滑入深淵,最終滿盤皆死,還是棄車保帥,博取一線生機?睿智的十三做了明智的選擇,而後的時局發展再次證明了十三的的政治眼光與危機智慧.

  在若曦出宮的事上,十三打了不少圓場.為什麼十三會極力促成若曦的出宮,當然不隻是為了若曦的自由理想,要不十三也是說服不了老四的.我揣想,作為老四終身的政治夥伴,十三已經意識到若曦的存在,已經成為了老四強勢行政的心理弱點,利害分析,才能說服老四放手.不得不歎服啊.老四曾說若曦,雖懂得,卻放不下,其實何人又不是如此,看得明白,隻是心不由已.但隻有十三,始終懂得,又能放下,明白全局,但又始終隻是選擇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一切.

  10相愛的原因

  就我個人來說,跟若曦一樣,不太能相信無原由的愛.年少的時候,我們憧憬一見驚心,經曆過歲月才突然驚覺,我們愛過的人,不論外在如何,總有些相同的特質,原來是這些特質,将我們心靈吸引.老四就曾經問過若曦,你會不會不懂自己的心呢?大約就是這個意思.是啊,那時我們并不明白自己渴求、愛慕的特質到底是什麼.

  若曦渴求的愛情是什麼樣子?若曦的理想愛人是何種面目?

  若曦與十三酒逢知己,曾說過,她的偶像,是嵇康.

  叔夜是何許人相信不需我來說明,他是神明一樣的存在,似乎上天造就,隻是為了說明何為"人間奇迹".

  他的魅力,不隻在于俊朗風儀,詩書琴畫,學識智慧,更是作為一個強健的生命個體,潇灑曠達熱烈狂放的不羁個性,仿佛中天驕陽.

  原來若曦愛的,是個體生命的卓然強健;是價值取向上的超然不拘.

  第一段若曦與老四的正面交鋒,關于老四的喜好,值得我們細細研究.微雨,離**澤木蘭,雨後青藍,王維的詩、金剛經老四愛的,是什麼?老四的審美情趣與價值取向,又是什麼?

  甯淡曠遠、沖靜自然,仿佛夜叔玄美的《述志詩》,那麼貼合。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為什麼能在那麼長的時間裡,安撫熨貼着若曦的心?

  那是一個真正強者的笃定與超然,那是智慧與強健才能看到的希望與達觀。

  若曦與老八尚在熱戀之時,老八說,不要用那種悲憫的眼神看我,那時我就知道,他們沒戲。
若曦的愛情,隻能屬于真正強大的靈魂。

  具有同質性的心靈,才能相互吸引;平視的愛情,會有特殊的契合與共鳴。

  若曦對老八說過,如果我能少些狷介,少些計較,也許……但是,可能麼?
這個清傲到骨子裡的女子,沒有與她匹配的智慧高度,曠遠内心,怎麼愛得起這樣的女子?

  一切,皆是注定。

  11小辮子

  這是書裡沒有情節。
劇集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老四翻牌子若曦吃醋了,老四為了哄她讓她抓了解氣,算是兩個人打情罵悄的小情趣;一次是若曦出宮之時,老四目送她的馬車漸行漸遠,下意識地摸自己的辮子,淚水無聲滴落乾清門巍武的欄杆上。

  這個情節我以為加得好。

  先說第一場景。
若曦生氣了,老四很緊張。
因為了解若曦的心,所以知道她受的傷有多深。
小說裡寫,老四讓若曦随便提要求,隻管先應了。
若曦問,你就不怕做不到?
老四怎麼答的?
今天什麼都依你,做不到也要努力做到。

  這個誠懇夠不夠?

  但若曦是什麼樣的女子,她會提什麼樣的要求?

  我原來猜肯定不是金錢物質,名位權勢,但這樣精怪的要求,還真沒想到。

  抓就抓了吧,人家還挺得意,“隻有我可以!

  我當時就笑了起來,看吧,這才是若曦,到底是清高驕傲的性子。
不要物質不要權勢,隻是要那份獨一無二,無可替代,小滿足小得意,十足蜜戀的樣子。

  仿佛還有一句台詞,若曦說:“你從來不讓别人抓你的小辨子……”

  是人都會有弱點,有罩門,而對于一個君王來說,把它暴露人前往往是緻命的。
老四啊,他偏偏就有那樣的寬遠的兇懷,強大的信認,能夠允許若曦撕開他全部防衛,以精赤的本真,坦然無遮地站在她的面前。

  其實若曦又何嘗不是他的“小辮子”,他生命中全部的美好柔軟,都給了她。

  此時老四已然富有四海了,但他對若曦,甚至比之前的相處,更是平易的樣子。

  他沒有封若曦,把她留在身邊。
若曦親手給他做羹湯,他批個折子都要守着她。
幸福,就是最平淡的面目,天天酣眠在他們枕邊。

  這就是若曦要的幸福,這就是他夢想中的水澤木蘭。

  場景二。
小說裡若曦出宮,老四是沒有相送裡,電視劇裡加了這段。
當然,乾清門外是隻能乘辇不能跑馬的,何況若曦的身份。
但,老四那個深長的眺望,确實讓人心碎。
下意識的,他摸了摸自已的辮子,自此以後,那個“隻有她敢”的人,永遠失去了。

  要明白,老四割舍的,究竟是什麼?

  九五之位,一旦登臨,就意味着終極的寂寞。
老四、十三、若曦私底下吃飯,十三畢躬畢敬,老四怅然。
他眼看着人世情親,終于離他遠去,卻也無可奈何。
隻有若曦對他還是老樣子,禮都沒有怎麼行過。
他下朝了,她隻是端上熱湯熱飯,仿佛最平常的婦人,對待歸家的丈夫。

  用老四的話說,皇帝也是人。
得到權利的終極滿足與尊榮同時,也會在高處不勝中體會非常的恐慌與冰冷。
人間的溫暖親情,看似最最平常,卻恰是他不可企及深切渴望的。

  若曦,是他作為一個“人”,最後的靈魂歸宿,有若曦的地方,他才能夠睡得安穩。

  他送别的,不隻是一段愛戀,也是全部的自己。
從此以後,沒有“四爺”更沒有了“胤禛”,沒有微雨沒有青藍沒有木蘭香,有的,隻是一個稱孤道寡的大清帝王。

  12最美的場景

  飛雪彌漫,天地混沌,仿佛生命之途,極迷茫又極廣闊,一抹豔紅,一抿幽玄,并肩而行。

  一直以為,相攜,是人與人最美的姿态。

  時間仿佛停止,萬物已然退卻,乾坤寂靜,天地潔白。
隻有彼此,隻剩彼此,相依作伴。

  仿佛世間最美的神仙眷侶,就此隐遁。

  真的啊,就這樣歸去,該有多好。
他們的愛情,原不該存于紛擾世間,而是屬于這樣純美而遼遠的夢中江湖。

  萬帳蒼穹,夜華如水,迷蒙燭色下,一對璧人靜靜依偎,書聲清朗,時光抛卻。

  一個貌自娟娟,一個氣自謙謙。

  美極!

  接天蓮葉,蕩一葉扁舟,與這熙攘俗世,片刻疏離。

  這是私密的内心世界,這是獨有的精神港灣。

  終于,向她敞開。

  13自此别

  最不願意寫的,是離别。

  要經曆過才會明白,那種痛,不是不舍,而是心念成灰。

  獨倚高樓,深長眺望的造型,進了詩入了畫,而我,隻願把那恒永姿态,癡想成等待,仿佛那一端,連着歸來。

  但是這一刻,卻再不能把疼痛的心勸慰。

  此刻,便是他們的永别。

  記得十三幽禁前,與若曦把酒暢談,說起老四,在那風刀霜劍之地,雖有額娘親弟,也跟沒有差不多。

  忽然就心酸。

  康熙獨愛太子,德妃偏愛十四。
在繼任人選上,即使太子失事,即使明知他懷抱經天之志,定世之才,康熙亦從未考慮過。

  十四是他的同母胞弟,卻與老八親近,與他之間,隻有冷淡疏遠。

  親情的溫暖,他體味太少,而人世的涼薄,太早嘗遍。

  浣衣局一場,老四終于得知若曦被貶的真正原因,他的反應,是何等震驚?

  “他臉色驟暗,‘皇阿瑪想把你賜給十四弟?
你為什麼不願意?
你不是一直想着逃離紫禁城嗎?
不是總想着找個小院子平平安安過日子嗎?
大好的機會就在眼前,為什麼不要!
為什麼偏要抗旨?
十四弟相貌出衆,文才武略在我們兄弟中也是拔尖的,現在最得皇阿瑪倚重,對你又極好,你忘了大雨中他為你一跪就是一夜嗎?
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

  終于看明白了若曦的心,終于懂得了如海的深情。

  書中所寫,他的神情,既悲亦喜。

  終于有人,用她的深情,将他托舉,讓他覺得,自已珍貴。

  她不愛黃金屋,不要封父蔭祖,不要身份尊位,一切皇恩聖眷,她都不要。

  這樣地高絕,讓人心折。

  他能給她的,不是“朕”,隻是“我”。
是他的“坐看雲起”,是他的“微雨青藍”。

  他是帝王,無論兇中懷抱怎樣的雅趣高志,終是不能,陪她歸隐山林,談笑無期。

  知道她的天地,在那曠遠彼處,瓊宇金閣,錦衣玉食,于她,不過是“身乎泥中”。

  明白這種相欠,這種辜負,今生再難償還。

  一代帝王,想要得到他最愛的女人,是怎麼做的?
“眼神漸漸沉痛,緩緩蹲下,雙手把我的手攏在他手心裡,頭搭在我膝蓋上……”

  明白是怎樣的深情嗎,在那一低頭之間。

  真愛,讓我們學會謙卑。

  寫了那麼多,是想說,有種情感,會完整你自己,有種失去,會掏空你的心。

  實在不想寫他身後緊攥着辮子的手,想留住怎樣的溫度。

  自别後,若曦愛上書法,寫他的字,喝他的茶,在微雨的日子,眺望天邊青藍,可會知道,那個九重殿上的孤絕之人,可能,再也不會練字,再也不會聽雨,不吃玉蔻糕,不喝太平猴魁,一切清幽雅志,已與他絕。

  他的靈魂,在那個午後,被她一并帶走了。

  14喜歡的一幕

  很喜歡十四盛譽回京,浣衣局裡與若曦相見的那一場戲。

  三年,一個在烽煙戎馬裡戰功顯赫,榮耀如日中天;一個,卻從君王身邊的大紅人,淪落成為太監洗衣的浣衣奴。

  隻身一人,便服,他就這樣出現在她面前。

  細細地看過了,才說出三次求婚被拒的事。
“我就讓你那麼看不上眼?
”那樣憋屈,卻隻是淡淡地說出來,帶着微微的笑。

  總有那樣的人,不論時光如何流逝,境遇如何改變,在她面前,你就是驕傲不起來。

  要的答案,其實已不重要,對她的懂,已然讓他明白。

  她問值與不值,他的思緒一下飛到太早太早的最初,一茬一茬的往事,隻因懵憧,竟流水一般地過了,那些歡笑,争執,支支節節片片斷斷卻在心頭生了根,待他覺察,早是積重難返。

  萬般無奈,唯餘下若澀,雖是疼惜,卻做不得什麼。

  “你憔悴了許多……”

  “你風姿俊逸了很多。

  這句真是神來之筆,不知桐華是如何想來。
當若曦微笑着說出這句話時,三年的歲月流轉,橫亘的命運造化,竟像煙塵,悄然飄散。

  她還是口吟宋詞的早慧少女,他還是那個如玉少年。
她看着他煦暖微笑,說不出的親厚。

  十四的心,定是狠狠疼了。

  凝視了良久,終放不下,把那個知悉答案的問題,又問了一遍。

  無奈那個堅強又脆弱的女子,還是搖頭。

  除了随她,除了等她,還能怎樣?

  蓦然回首,燈火闌珊,風景依稀是舊年……

  想起十四吟的,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15時間将我的心蝕穿

  能理解為什麼桐華寫啊寫地,終把自己寫成了十四黨。

  猶記得若曦拒婚之時,康熙爺盛怒之下的的難以置信。

  若曦與十四,相伴成長,分享了人生中大多私密的珍貴心情,見證了彼此成長中幾乎所有的重要節點,終從莽撞走向相知,從苛責走向相惜,從兒時舊伴成為生死摯交。

  歲月洗淘出的相知相惜,厚重如山。

  怎麼看,都是神仙美眷。

  若曦與老八,起于幻想的迷茫,與老四,是特殊環境下純屬理想的偏執愛情。
純從愛的形式來說,與十四,是最真實而正常的。

  自然而然,流水一般。

  吧裡有親在探求,十四是何時愛上若曦的,終也沒有定論。
恰是日久年深的點點累積,認真辨來,隻怕沒有那麼明顯的分界。
仿佛現實泥土裡黑甜一覺,真正醒覺,已是萌生以後太久太久,久得,隻剩下無奈。

  繩鋸木斷,滴水石穿。

  如果愛是沉淪,這是無疑最緩慢而清醒的一種。

  初相識,爛漫無邪,純真無掩,最終愛上的,是真實而完整的你。

  經過那麼久的領悟,才懂得,所以,也能耐得起比那更長久的等待。

  那麼地了解,深得,成全之意大于一心得失;憐惜之心長過了相守的盼望。

  時光有多悠長,我的愛,就有多麼的寬廣。

  就像理想的同行者注定相愛,生活裡的同路人,最适合相守。

  苦着你的苦,痛着你的痛。
你顔色慘淡痛失所愛時,有的,興許隻是以身相替的焦急;當你為心底一份相知瑟縮雨中時,能給的,興許隻是一包溫熱的糕餅;當你滿心傷痕身處絕望之時,給予的,隻是一個甯靜隔絕的小小世界,那個世界裡,甚至沒有我。

  那個字,終是沒有說出來。
隻怕珍惜的那顆心,更累更苦。

  相聚太短。
不知道,上天讓你最終在我懷裡閉上眼,是一種憐惜,還是更大的無情。

  歲月在悄悄在我心間镌下你的名字,隻怪我太晚覺察,那麼,就讓它日久漸深,在沒有你的日子裡,與我作伴。

  随着時光,把我的心蝕穿。

  16局中局,戲外戲

  一廢太子後,三阿哥揭發大阿哥以“魇勝”之術陷害太子,大阿哥被囚。
爾後,康熙夜召廢太子單獨觐見,一時間各方勢力揣測紛紛,局勢撲朔迷離。

  這一場,有的是虛筆,有的是補述,但桐華卻寫得暗潮湧動,張力十分。
各方勢力的要害,一幹人等的表現,恰真是一場險象環生,步步驚心的精彩大戲,仔細看下來,讓人不禁冷汗一身。

  召見時,其間共有四人,除康熙、廢太子外,還有李德全和若曦。

  若曦站的地方,我們要特别注意:李德全是把她放在外間,而且是靠門的位置。

  這個位置實在是奇巧:不動,什麼也聽不見,悄悄往門靠一靠,又什麼都能聽見。
最關鍵的是,一舉一舉都全數落在李德全眼中。

  作者用補寫的手法,通過若曦的後知後覺,點出李德全的用意,實在讓我們這些觀者,也為若曦心驚了一把。
李德全這隻老狐狸,确實謀算周精,城府深嚴。

  王喜說過,“我師傅的意思,多半就是皇上的意思……”

  皇上身邊的人,是要一萬個小心的。
試探與考驗,無處不在,一步行錯,隻怕……

  第二場。
實在有點不忍寫。
書的前半章,還是白玉木蘭,“豈不爾思”,後半章,薄涼得讓人不忍細看。

  一共出場了兩撥人,第一撥:八、九、十、十四,桐華實在寫得精彩,讓我忍不住想抄書:

  “九阿哥……問道:‘今日有件事情要問問姑娘!
’……旁邊幾位阿哥都先是微微一怔。
但八阿哥緊接着皺了一下眉頭,目注着九阿哥,十阿哥茫茫然地看向九阿哥,十四卻目光清亮地盯着我……”

  注意,此時問題還沒出口呢,老八就皺了眉頭——這位智慧過人的“八賢王”,已然料事于先了。

  用他後面自己的話說,皇帝的近侍,洩露了皇帝與臣下的談話,後果是什麼?

  于是他做了什麼?

  什麼也沒有!

  老九終于把問題直截了當地問了出來,這時,他說話了,讓若曦回去。
十四說,問問什麼要緊,他又說了,這要緊在哪裡,一番要害分析,句句站在若曦的安危上。

  老十心疼,讓若曦回去。
老九怒了不肯放棄,步步緊逼。
若曦說出那晚上的情況,實不知道。

  老八面色冷淡,卻是不信。
随着一幫人,走了。

  這出欲擒故縱的戲,演得巧不巧?

  老八機心算盡,知道若曦這種人,不能以威懾之,以利誘之,隻能以情動之。

  達到目的的方法有很多,打感情牌無疑是最高明的一種。
而若曦同志用她的實際行動,再一次證明了老八過人的智慧與判斷力。

  當他說“我不想聽,你回去吧”,又後露疑惑之色;當若曦支走老十終于透露内情,他面露微笑之時,我的心,實實在在如二月寒冬,涼了個透。

  後來又“巧遇”了老四、十三,老四又在她面前演了一出“聲東擊西”。

  不想分析了,心頭難受。

  隻是一個細節,老四問了句“你也是如此回答你姐夫的?

  這句話,讓若曦微躬的身子僵了一下。

  因為,這至少說明:第一,老四已經清清楚楚地曉得老八他們逼問若曦的事,甚至可能看見了若曦追上前去低語的場景;第二,老四關心若曦與老八的親近程度,不亞于關心事情本身,想從察言觀色中,看出若曦的态度。

  個個都在佯裝,步步都是試探,行差踏錯,頃刻間就是萬劫不複。

  若曦不是不懂,而是她的善良她的好心,總是讓她不得冷眼旁觀,不能置身事外。

  讀到這些,實在不懂,為什麼還有自盲雙目之人,高喊愛情至上的口号,為幾爺幾爺報不平。

  到底是誰負誰啊?

  八黨逼供那一場,幾位爺的反應能夠看得出,最心疼若曦的,是老十。
這種心疼,莽撞所以真摯,單純所以美好,隻有老十,一直是老十,始終從若曦的角度替她考慮,為她焦急。
這種“無物”甚至于“無我”的真心,特别是在宮廷這一特殊環境下,顯得多麼地珍貴!
用桐華的話說,這樣的感情,怎麼就比一份愛輕賤了?
要明白這些,才能理解後來若曦的痛苦與選擇。

  再說說十四的反應,老九問出口前,他目光清亮望着若曦。
看得出,這也是個通透人,也猜到了老九的問題了。
但他跟老八在這一階段的差距在哪兒?
老八望着誰的?
老九。
隻是瞬間,他就藏起了自己的心機佯作不知,從始至終扮演了有情有義的好人,而十四,在他人特别是若曦面前暴露了自己的“知道”,無怪後來若曦調侃他是狐狸,惦記着農夫的雞。

  關于老四這場的表現,昨天太心涼,沒寫,糊過去了。
後來想想,也該有個交待。

  老四是不是真想知道密談内容?
是的。
這章最後,桐華有補寫,連成穩的老四都沉不住了。

  老四猜沒猜到若曦的緘默?
猜到的。
從若曦回答後,他平淡的反應可以看出。
雖想知道個中内情,但對若曦洩秘,是沒抱什麼希望的。
話說,他的洞明,對若曦的了解,在這一階段,至少是與老八持平的。
比較此時若曦與兩者的接觸頻率,身份親疏,不得不說老四較老八更為敏銳。

  客觀地想,老四這種心态這種反應也是正常。
畢竟兩人此時了解很淺,而若曦身份,是老八的小姨子。
我以前談過,老四一送木蘭與再贈,誠懇與意義是全然不同的。

  一送,是讓下人去的,收與不收,全在若曦,老四要的,不過是自已情願。
二送,就是執著與笃定了,他用了小小手段,騙若曦收下。
當時看到若曦吃驚勝于氣憤,我是笑了的。
要一個人走近身邊,和心裡,到底不同。

  扯遠了。
我淡這些,是想說明,若曦此時于老四,或隻是“有意”的階段,不能以此時的種種,作為以後兩人感情的評斷标準。

  就不難理解老四最後的問話了,他想搞清若曦的态度,這對二人以後的互動很重要。
“你也是如此對你姐夫說的?
”,這麼說,意思是我知道或是我看到你們聊天啦。
聰慧的若曦是怎麼應對的喃?
微笑(這灰常重要),從容而不絮,說明坦蕩啊,我并不是内應。

  比較老八與老四,都預知到了若曦的态度。
但老八,用了非常的手段,利用了若曦性格的弱點。
老八的目的,是一定要知道;老四的底線,是至少弄清楚,是不是讓老八知道了。

  (懂與不懂,隻是中性詞。
如果“懂”不是為了讓對方舒服,自在,安全,幸福,而是透視、折服、壓制甚至于利用,那種“懂”,會顯得特别可惡,還不如不懂,比如老十。

  于是,有的人漸行漸遠,有的人漸行漸近。
這是閑話,請無視。
)17放下

  有個高曠女子,曾說過:"人那麼壯大,權位、生死、愛恨、名利卻動搖它。
權位、生死、愛恨、名利那麼壯大,時間卻消磨它"。

  愛最大的痛苦,是得不到?或是已失去?都不是.相反的,距離抵擋時間,讓愛定格成永恒.

  愛最慘恻的面目,不是生離死别,是在現實撕扯下,日漸皿肉模糊.

  若曦讓人罵,無非是對愛的頑執,讓她放棄了與摯愛之人相攜一生的機會.這份愛,走過了漫草荒煙、雨雪風霜,蝕心刻骨的盡頭,該是珍惜.

  是軟弱?
是逃避?

  老四與若曦的愛情的悲劇,起于登基之時。

  老四能夠登臨權力颠頂,就在于他較其他竟争者,具備了作為一個君王的先決條件,超越了其他竟争者無法超越的東西,比如親情倫常。

  稱孤道寡,與世情絕.

  坐擁天下,亦是付身天下;再無一己,再無一心.

  君王之愛,本身就是一個悖誤.比如唐玄宗,清世祖,江山萬裡與一世癡情,注定要擇一相負.

  人間情愛,原屬于平凡俗世,能付諸的,也隻能是凡夫俗子.

  怎能要求若曦,愛一個君王?

  杖喜鵲,蒸玉檀,不是四爺心狠,置若曦于不顧;隻是大清的帝王,為了穩固他的江山.

  将愛推入絕境的,不是老四,更不是若曦,是現實的無情.

  命運将愛改變,消解成怨?糾結成恨?

  擇念而執,需要智慧與勇氣,割舍放下,需要更大的智慧與勇氣.

  想起《指月錄》中,梵志得悟的故事。

  愛情于人,亦如手中**梧桐,歲月風塵之中,片刻萎謝。

  放下,即擁有。

  18青山之死

  常青山,作為文中一個非主要的人物角色,桐華從未從正面進行過點滴的描寫,所有我們所知所見,都是從若蘭、老八、巧慧的口中轉述而來。
這樣一個寥寥數筆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卻異常鮮明,他的悲劇性命運,深刻地刺痛了我們的心。
而轉述的叙事方式,讓我們忍不住揣測故事的真實始末,實在不能不說,桐華的構思與叙事技巧,讓人歎服。

  為什麼要叫青山喃?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應該是暗示他悲劇性的結局吧。
從這點上應證,馬爾泰将軍派他作前鋒,青山戰死沙場,這點是确實無疑的。

  馬爾泰将軍的動機是什麼,我們可以從巧慧與若曦的對話中的找到答案:

  ~~~~~~~~~~~~~~~

  當時我還氣問“起先姐姐就沒有求過阿瑪嗎?
”巧慧苦笑着回答“怎麼沒有?
可老爺說,做夢都不要再想了,她是定給了阿哥的,再胡想大家都不用活了。

  ~~~~~~~~~~~~~~~~

  “定給阿哥的,再胡想大家都不用活了。
”不用活的,活不了的,僅僅指青山嗎?
隻是用青山的生死說服若蘭麼?
隻怕不是。

  在天家的威嚴與強權之下,這,不是一個強勢協迫,隻是一個父親無奈的歎息。

  由此可以想見,當馬爾泰将軍收到了老八知悉這段過往的訊息,為了保全自己的女兒,為了保全族人,隻能做出這樣的安排。

  再來看看老八的說法。

  ~~~~~~~~

  (若曦)想了會,突然心頭一陣狂跳,屏着一口氣,心裡萬分緊張害怕地問:“那個人怎麼死的?
”他靜了好一會,深吸了口氣道:“我派去查問的人驚動了你阿瑪,你阿瑪為了讓他避開,派他去做了前鋒,然後……”

  ~~~~~~~~

  桐華寫,若曦心頭狂跳,萬分緊張害怕,為什麼?
事實上在之前,巧慧的叙述中,若曦已然知道青山戰死沙場的事。
像若曦這樣習慣以善意眼光看待周遭的女子,下意識中也覺得不安了。
至于老八的反應,“靜了好一會,深吸口氣”,不過是應證了若曦的擔憂而已。

  老八說,是他派去調查的人驚動了馬爾泰将軍,我們還真能相信,他是無意的嗎?
馬爾泰派青山作前鋒,隻是為了“避開”嗎?

  這才是老八,智謀陰狠。
以他對若蘭的感情,怎麼可能允許,她的愛,寄系他人。

  他原可以,找人殺了青山,但他沒那樣做,他的目的,是既斷了若蘭的念想,又不讓若蘭恨他。

  在他來看,這樣小小透露,假借馬爾泰之手,既成全了青山的名聲,也讓馬爾泰家感懷他的寬仁。

  這樣的機心,讓我實在不知說什麼好了。
可惜若蘭也是冰雪聰慧的人,她的孩子流産,隻怕也不是偶然。

  對于愛的衆多注釋裡,我最欣賞的,是聖經裡的“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算計人的惡……”以愛的名義行惡,肯定得不到愛,不論你的智慧與手段是多麼的高明,付諸于愛人的陰謀與傷害,最終都會加諸于自身。

  老八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裡,仿佛是憑借本能一般地,準确判斷時局态勢及所有人的利害關系,尋找出他人緻命的弱點來加以利用,這是極其可怕的。

  這種人許是天生的“強者”,習慣了一切皆在計算掌控之中。

  但這種人也好像注定不幸。
說不明白為什麼,就像“阿甘正傳”裡傻小孩格外受到上天的垂注,命運似乎總是寵愛虔誠的示弱者,愚弄高明的恃強者。

  以前參加過一個拓展培訓,培訓項目十來個,爬高下低危險的不少。
出乎大家的意料,失敗率最高的,卻是一個叫“背摔”的項目。
詳細點說,是要求挑戰者背過身站在一個兩米高的台子上向後硬倒,由團隊其他成員以手臂合力接住。

  “兩米”啊,僅僅是兩米,卻讓很多平日裡習慣了頤指氣使,挑戰極限的“成功人士”們,卻步不前了。
越是平日裡看來内心強健的人,越難以穿越這一關。
說到底,原因不過三個字,“靠别人”或是“不可控”,對于這種人來講,事情的發展脫離了自己的掌控,是他們不可接受的,他們最大的恐懼,是把自己的命運交予不可預知。

  也許所謂“強者”,失敗最大的原因,隻是因為“輸不起”。

  智商的高低,或許隻是人的一種特質,就像膚色黑白,本沒有好壞可言。
而且,我反到認為,智商太高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擁有多少的聰明,就需要更大的智慧與意志來駕馭這種聰明。
如果内心負荷不了與之匹配的寬度,那麼甯願沒有那種銳度,畢竟,害人傷已。

  18孤芳忌太潔

  步步裡引用的古詩詞不少,看得出桐華在這方面研究學習是比較深廣的。
尤其難得的是,文中所有引用,全無一點矯飾賣弄的意思,與故事情節及人物角色之間的嵌合自然,确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而我個人最歡喜的,是丘處機的靈虛梨花詞。

  跟文中其他詩詞,特别是這幾年大熱的納蘭詞相比,這詞還是相對冷僻的。

  “春遊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
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村瓊葩堆雪。
靜夜沈沈,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間天上,爛銀霞照通徹。
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舒高潔。
萬化參差誰信道,不與群芳同列。
浩氣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難分别。
瑤台歸去,洞天方看清絕。

  古來詠頌梨花的詩詞浩繁若星,但如此空靈超逸,清麗無匹,也隻能從某修為極高的出世真人口裡吟來,才能把它的風骨魂魄說唱得盡。
詞本身我就不多說什麼了,自從步步大熱過後,這詞也熱了,網上賞析應該不少,詩詞造詣比我高妙得多的大有人在,我就不自曝其醜了。
隻一點,關于“姑射真人”,有人牽強附會說成小龍女,那是天大誤會,這個典,當是出自《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在這兒說明一下。

  回到小說中。
若曦去給良妃繪手絹花樣,良妃看花樣子中有梨花折枝,脫口便吟出了這首詞。

  雖然良妃隻是文中配角,隻這一個小小細節,卻讓她超凡脫俗的才學氣韻與審美情趣一下子地挑脫在了我們眼前。

  按清規制,後妃的名号中,應無“良”名,所以我原以為這是桐華虛構的人物,文看到這兒,就忍不住百度一下,這才知道自己無知。
原來曆史真有其人。
而且還是個出身罪籍,“美豔冠一宮”的傳奇女子。

  不要說在康熙朝,即使在整個清朝的後妃之中,良妃的出身,也是最低的。

  這樣的女子,定是具有卓然不俗的品貌才學,才能讓她在美色如雲的宮廷之中,得到殊異的皇恩聖寵。

  所以若曦才把她比作梨花,隻有這樣的女子,才配得起梨花。

  怎麼看這一段,都有點惺惺相惜的意思。
所謂“意氣高潔”,也隻有在“高潔”的眼裡,才看得到。
桐華寫得也很有意思,因為初一接觸,良妃就贊若曦玲珑剔透心。

  隻是美則美矣,詞風卻似有不詳。
特别下片,“浩氣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難分别。
瑤台歸去,洞天方看清絕。
”似乎喻示着佳人早夭。
正如曹公所言“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這種清絕女人,在那沆瀣之地,是注定毀滅的。

  良妃溘然而逝,若曦在她宮門之前,擺放淡雅清竹,祭奠感懷之時,不曾想見,若幹年後蕭殺彼處,一座清宮寂寞深鎖,料峭東風吹卷一地殘蕊,直入帷幄。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空見淚痕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