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和李清父子之間的對話,就連一旁自诩聰明的武惠妃都給聽糊塗了。
一會兒捐錢一會兒又是入股做生意,這兩件事有什麼聯系嗎?
“三郎,奴有些聽不明白。
”
“六娘莫急,讓十八郎自己解釋吧。
”
雖然沒有話筒遞過來,但李清還是坐正身子,清了清嗓子,正要開口說話,卻聽上頭的武惠妃來了一句:“壽王渴了,給他端一杯涼茶過來。
”
李清整個人都卡在那裡,我這不是口渴想喝茶啊!
可惜已經有宮女将涼茶端到面前,在武惠妃滿眼慈愛的目光注視下,李清隻能幹了這杯“母愛”,不對,是涼茶。
喝完茶,李清也不做什麼開場鋪墊了,趕緊解釋起自己的計劃來。
“不瞞阿耶、母親,近來兒讓人買下兩間工坊,專研造紙與印刷之術,為首的匠人親口向兒承諾,一月之内必有成果,若是成功,一卷書的造價可降低至此時書籍一成甚至還更低,此事不僅利于修書大業,同時也讓兒看到了比桌椅生意更加廣闊的前路。
”
“所以十八兄是想做那賣書的生意?
”李雪盈好奇地看着李清,有些想不通這段時間為何自己這位哥哥變化如此之大,當然主要還是掉進錢眼裡的問題。
按說壽王府的一應吃穿用度,應該都不緊張才對。
作為一個此世之人,而且又貴為公主,李雪盈不理解李清這個後世之人的想法很正常,但是她更不理解的還是李清賣書比賣桌椅更賺錢的說法。
賣桌椅多賺錢啊,幾張白紙就換來一匹上号駿馬等值的黃金,現在東西二市都在傳,這桌椅不是用木頭做的,是用黃金做的,可見這生意有多麼暴利。
至于賣書,李雪盈忍不住往坐在自己身旁的楊洄看了一眼,出身弘農楊氏的楊洄也算是半個讀書人,雖然文采一般般,但他的書房裡也收藏了不少的書籍,可是李雪盈總覺得這些書擺設的意義要更多一些,因為書房楊洄倒是常去,有時候在外面沾花惹草被李雪盈知道了,還常常罰楊洄就睡在書房裡,可是李雪盈真的很少見楊洄看這些書。
既然看都沒人看,更不要說是買了。
想法是沒錯,可惜李雪盈找錯了參照對象。
驸馬楊洄是讀書人沒錯,可是他本身就出身高門,讀書識字隻是作為一種貴族修養存在,基本的修養夠了之後,看再多的書對他而言已無太大意義,再加上楊洄做了驸馬之後更多時候耽于玩樂,看書的時間就更少了。
當然除了楊洄本身的問題外,還有一個現實問題就是,這年代看書是一件很費勁的事情。
因為這時候的書都是像畫一樣展開,一卷書少說也有6、7米長,雙臂展開肯定是不夠的,所以這時候人們看這種“大部頭”隻有兩個辦法,要麼是右手把卷頭向内卷,在雙臂能夠到的範圍形成一個“右手卷,左手拉”這樣的閱讀動作。
費力不說,關鍵是你一口氣讀不完的話那就麻煩,因為這種卷軸書沒辦法插書簽,所以下次看的時候還得先費力地找到上次看到什麼位置。
總之就一個字,累!
坐在上首的李隆基倒是沒有往這方面多想,他更關心是一卷書的成本最低最低可以降到多少,因為書的價格直接關系到了此時大唐的一項基本國策――科舉取士。
這個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打破長久以來世家門閥對人才的壟斷,讓普通寒門士子也能有一個向上的通道,說白了就是打破階層固化,讓底層人民獲得上升的通道。
本意是好的,可是在實施過程中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書籍價格太貴,寒門學子的知識的獲取數量上遠遠比不上世家門閥的子弟,這就造成了科舉考試雖然是公平的,但能夠從中脫穎而出的依舊是門閥世家出身的人。
沒辦法,這些人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線上。
如果書籍的價格能夠大幅度降低,達到普通人能夠買得起的地步,那麼門閥世家對知識的壟斷才算是真正被打破。
李清當然知道皇帝在想什麼,事關重大,他最終還是決定跟皇帝交個底。
“此事兒不敢誇口,但真若那主事匠人所說,造紙和印刷之術能有突破,兒覺得一卷書的成本至少能夠降到100文。
”
100文在唐朝的購買力相當于後世的100塊,而後世一本書都要賣20幾塊,但成本才幾塊錢都不到,能在唐朝把一本書的價格降低到100文,李清覺得已經是自己金手指的極限了。
因為古代印刷術就算發展到極緻,和現代印刷術也是有本質區别的。
聽到李清的回答,李隆基激動的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十八郎所言當真?
”
“句句屬實。
”
“如此甚好!
”
李隆基高興地一拍桌子,沒吓到李清,卻把左邊那桌坐着的李雪盈吓了一跳,馬上小聲問身旁楊洄,皇帝聽了李清的話為何這般反應。
“公主可知,當下一卷書的價格是多少?
”
李雪盈眉頭輕蹙,要是問她一匹上好的駿馬多少錢她肯定知道,但問她書的價錢,她真就兩眼一抹黑了。
“以《論語》為例,在東市書行,此書價格在2貫到3貫之間,壽王所說若是能夠實現,全長安的書行都得關門歇業。
”
這麼厲害?
李雪盈暗暗咂舌,可即便如此,她心中仍有一事想不明白。
李清剛才說一卷書的成本可以降到100文,賣的時候就算黑一點,賣500文,那也得賣多少書才抵得上一套家具的錢?
正好這時候李隆基也問起了李清,關于書籍定價的問題。
李清的回答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居然隻要200文。
這下矛盾的人一下變成了李隆基,一方面他深知為了打破門閥對知識階層的壟斷,書的價格肯定不能高,可是另一方面書定價這麼低,賺的錢肯定就少了。
權衡再三,李隆基還是向前者妥協了,畢竟這會兒他還沒到天寶後期隻顧個人享樂不顧江山社稷的地步。
但是這錢也得賺啊!
想到這裡,李隆基目光再度落在了李清身上。
“十八郎,此法若成,你最想印的是哪些書?
先說好,這次可不要指望朕再下一道旨意幫你賣書了。
”
“阿耶放心,兒最想印的是與科舉考試有關之書,屆時不用阿耶下旨,兒自有辦法讓天下讀書人都争搶着來買此書。
”
一聽這話,李隆基眼睛頓時亮了起來。
果然是好主意,科舉考試中的明經科考的就是閱讀量,相關書籍印出來,價格又不算高,到時候凡是參加明經科的士子,肯定都要買上一套。
但是緊接着李隆基的眉頭又皺了起來,因為明經科在大唐的科舉考試中是最容易的一科,要不然也不會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說白了,唐朝明經科的考試就是在那麼有限的幾本書裡考完形填空,不是記憶力太差的,隻要背熟那幾本書,很輕松就可以考過。
考試太簡單,教科書的重要性也就随之降低,更關鍵是就那麼幾本書,就算全天下的士子都人手一套,又能賣出去多少呢?
在這個問題上,李隆基和李清算是想到了一塊兒,不等李隆基開口,李清就主動獻上一計。
擴大明經科考試範圍,将所考經義的出處從幾本書擴大到十幾本書,這樣一來不僅考試難度增加,科目含金量提高,同時教科書也能賣出更多。
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