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幾名親兵将從城頭乃至城内射過來的那些看起來還算像樣,但規格不等的一兩至二兩重量不等的戰箭送到帥帳的時候,負責指揮的第一軍軍長似乎才意識到了什麼。
在中原乃至其他很多地方甚至蒙古人那裡。
一兩或者二兩重的箭支屬于十分正常的規格。
用五鬥到七鬥的中原弓或與中原弓類似的複合獵弓發射這種箭恰到好處。
可是這些明顯是用長弓以抛射的方式發射過來的箭支就有些不同尋常了。
這就意味着使用這些弓箭的人普遍隻有三鬥到六鬥力左右的水平。
而在建州軍中,就是那些并非專門職業弓兵的人射出的箭支,也不會是這樣的規格和水平。
建州正規軍中所用的箭支往往在規格上是相對統一的,可是這些箭支卻普遍存在着用材、規格不統一的情況。
很顯然:他們不屬于正規武裝所有,不過是臨時動員起來的尋常民兵所用的弓箭罷了。
随後不久,第一批在伊犁城頭的激戰中被俘的敵軍也被押了上來。
其中有二三十歲的婦人,也有看年紀大概在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乃至十二三歲的少年。
很顯然,在城中抵抗的人已經根本沒有多少建州正規軍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留守的建州正規力量打算在城内的巷戰中或者其他什麼地方準備同攻城的隊伍展開決戰。
然而之前第一軍和第二軍與志願右軍第二師可以确定的是有大量建州部的精銳主力被消滅在了河西走廊上,依據情報的估算,就算在城内隐蔽自己的留守主力就有希望反敗為勝嗎?
當天色剛剛亮起來多久的時候,伊犁城内的铳炮聲與喊殺聲就在一陣回光返照的高潮之後漸漸落幕了。
第一軍軍長跟随者後續做為預備隊的主力入城的時候,城中到處是剛剛倒下不久的屍體,有老人也有少年與婦女,就是沒有多少青壯年。
留守在并不算太大的伊犁城内的人口多達三十萬之衆在皿腥的一夜之後還存活下來的不足十萬人。
不過好在此時的大軍人手和準備還算充足,清理那些城中的屍體雖然似乎也很繁重,但終歸還是沒有鬧出太大的瘟疫和亂子。
“按照我們的一些強行審訊下來得到的初步情況,大約有萬餘建州正規殘餘向北逃亡而去,不知大軍知否要分兵追趕?
”打掃戰場之後,一名參謀軍官如此詢問道。
如果在以前,萬餘披甲主力級别的建州精銳是任何人都絕不能輕視的,然而此時此刻,第一軍軍長想起蕭軒在之前的一些安排,乃至河西走廊之戰的經曆,卻說道:“隊伍在稍作休整之後繼續西進,準備與君上所率領的軍隊開創更大的偉業吧。
。
。
對了,自從河西走廊之戰一來大軍的損失是多少?
”
“蘭州西郊之戰,第一軍戰死五百餘人,傷亡損失兩千人上下,純減員也應該在一千三四百人左右。
武威之戰,戰死一千四百餘人,傷亡五千人上下,吐魯番之戰全軍傷亡不到千人。
再加上隻有五六百人損失的伊犁城之戰,累計傷亡損失八千人左右,純損失大概五千餘人左右。
。
。
”
這一路上的作戰傷亡不算太小,但也不算太大,明顯還是在革命軍各部隊的接受範圍之内,隊伍的士氣在原本就很強悍的基礎上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尤其是作戰中超過兩萬套還算像樣铠甲的繳獲,很顯然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西進當中的基本武裝乃至馬匹需求。
在火藥方面,至少幾十萬斤左右的火藥也彌補了革命軍主力部隊自從南下作戰以來的不少虧空,家底也變得重新殷實起來。
此時整個變革後明朝的主力部隊體系當然不僅僅是參加西征的二十幾萬人,在京畿一帶至少一個留守的志願師主力乃至擴軍後新形成的十個軍左右的革命軍主力,應對那萬餘滿洲披甲很顯然是沒有任何壓力的,因此大軍也在攻克了伊犁之後繼續西進。
革命軍第一、二軍及右軍教導師與蕭軒在撒馬爾罕城駐紮的力量重新完成回師的時候,已經是崇祯五年的初秋時節了。
經過一年左右的備戰和征讨。
停留在中亞一帶的志願部隊主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尤其是在披甲率、馬術、火藥和火器家底方面。
平均每名官兵都不像原來那樣隻有很寶貴的一匹輕型馬,而是至少可以做到人均雙馬到三馬之間了。
而且所配屬的馬匹也不是過去那樣載重明顯有問題的蒙古馬。
這讓整個隊伍從此之後都可以有效的進行機動化的騎兵行軍,而不是要像以前那樣讓官兵們感覺到自己似乎在多數時候成為戰馬的仆從一樣。
此時此刻,當蕭軒親自率領的兵力達到了七八萬人左右的規模的時候,毫無疑問具備了對一個有份量的國家展開戰略進攻的基礎了。
而另一個選擇與難題也擺在了面前:中原之外,在西域與泰西毫無疑問有兩大戰略集團,一是天方教勢力範圍内的伊朗與奧斯曼,而是東歐方向上的歐陸諸國,如俄國、波蘭、乃至俄國縱深内的諸多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主攻方向應該放在何處?
如果确定為薩菲波斯與奧斯曼方向,敵軍的實力可能略微弱一些,可是這一路上的地形更複雜、居民改造困難,而且要面臨更為遙遠的路途。
如果向東歐展開攻略,那最大的風險毫無疑問就是在更有規則意識的歐陸諸國面前面臨聯軍壓力的風險變得更大了。
權衡再三之下,蕭軒決定對于縱深廣闊,而且要浪費不少時間的天方教諸集團緩攻,主攻方向放在波蘭與俄國集團身上。
此時正陷入三十年内戰宗教紛争中歐洲,很顯然才是這一次攻略的決定性目标。
因此,在大軍會師之後隊伍沒有立刻出發,而是等到第三軍乃至與第三軍伴随着的不少中重火炮和車輛辎重隊伍也彙集到撒馬爾罕一帶的時候八萬多人的主力集團才展開分路北上,并準備在臨近哥薩克人的東歐草原上完成軍事力量的集結與進攻俄國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