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請張司馬手下留情,”渑池令見狀忙勸道:“此是弘農郡東部督郵劉玄和……”
東部督郵劉玄和?
張遼臉色不變,不為所動。
督郵是太守屬下掾吏,一郡一般分五部,各設一督郵屬于監察官,類似于刺史,不過刺史是監察一州,而督郵是監察郡中縣鄉,官秩隻有兩百石,比縣令的六百石要低,但督郵也是兩漢以來以輕刺重的典型官職,位輕權重,代太守督察縣鄉,凡傳達教令,督察屬吏,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無所不管,權力極大,抵達一縣之時,縣令尚且要穿戴整齊恭敬去迎。
如今這督郵劉玄和地位尚在渑池令之上,但僅有監察,而不負責實事,這種位高而不幹實事的,豈非正是殺雞儆猴的極品,既能威懾衆官吏,又不影響辦事,簡直就是瞌睡之時送來一個舒服的枕頭。
因此張遼哪會放過他?
别說劉玄和?
當此之時,便是劉玄德在此說出這話也不能放過他!
看到渑池令出頭也沒用,本來還有開頭的其他官吏紛紛閉嘴,心中有些發毛,想象也是,連司隸校尉劉嚣都給打了捉了起來,何況是一個督郵!
眼前這家夥根本不遵守官場規矩,就沒有他不敢幹的。
這劉玄和也是倒黴,這幾日沒來,沒看到這相府司馬的淩厲手段,如今也不知是被從哪裡拎出來,又在這相府司馬面前擺督郵的架子,豈非找死!
衆人卻不知道,張遼派出的親衛實際上也是到處亂找,而這督郵劉玄和聽說一個司馬竟然敢在弘農郡大動幹戈,大為不滿,主動來找麻煩,不想落個如此下場。
那督郵劉玄和看渑池令開口說清也沒用,登時大罵起來:“豎子!
吾乃漢室宗親,汝安敢動吾!
”
好!
很好!
還是個漢室宗親,看來威懾力更大了,就是你了,換了他人還真沒效果!
張遼聽了劉玄和大叫,心中很滿意,臉上卻是一副毫無表情的樣子,冷哼道:“如此不知恤民、屍位素餐之徒,還敢冒充漢室宗親,真是罪無可赦!
來人,再去抄了他的家,抄來的家資本司馬一文不取,全部用來嘉獎辦事得力的官員!
”
威懾有了,再給點甜頭,效果更佳。
張遼也知道,對于弘農本郡的官吏而言,他們更在意的是本郡的百姓,對于雒陽的百姓實在沒有太多的感同身受,被張遼強迫辦事心中難免有抗拒。
果然,那些官吏一聽說還有嘉獎,本來有些僵硬的神色緩和了一些。
“豎子!
你該死!
”劉玄和一聽還要抄家,登時如殺豬般慘叫起來。
張遼面無表情的喝道:“還不快将他拖出去,挂到樹上!
記得要挑粗一些的枝杈,免得壓壞了樹木。
”
衆官吏中有人看着劉玄和那肥胖的身體,有些忍俊不禁了。
監察官與官吏本來就是宿敵,顯然劉玄和平日裡在郡中也不是那麼得人心。
“救命啊……啊!
”劉玄和撕心裂肺的大叫起來,被一個親衛掌了一嘴,拖了出去,聲音越來越遠。
一個位高權重的督郵說辦就辦,思及白日裡司隸校尉之事,屋子裡的十多個渑池官吏哪還敢有半點怠慢,一個個困意全無,都打起了精神,唯恐落到這個張暴虎的手中。
張遼看衆官吏進了狀态,也不再贅言,沉聲道:“此次寒雨,對遷徙百姓的危害,諸位都是辦事的,想必都很清楚,本司馬便不多說了。
你們久在縣鄉,年齡又長,做事經驗豐富,本司馬不如你們,也不越俎代庖,本司馬隻告訴你們要做什麼,至于怎麼做,你們自己去幹!
”
一衆官吏的神色又緩和了一些,不少人暗自點頭,他們沒想到這張暴虎居然如此謙虛,這番姿态令他們大感舒服。
這正是張遼一貫擅長的手段,先強後緩,先緩後強,二者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本司馬隻有一個要求。
”張遼沉聲道:“務必要保證淋雨的百姓盡快安頓好,凍死了病死了人,本司馬會親自詢問,若是失職之過,本司馬必然不會輕饒!
還有糧食,要盡量保護好。
”
“這……”一衆大小官吏一下子皺起了眉頭,渑池令忍不住道:“張司馬,這般天氣,持續時日難以料定,數十萬百姓在外,更不論糧米數量,根本無法估量,我等無從着手哪……”
雖然張遼剛才的誇贊令他們心生舒服,但要救護如此多遷徙百姓,他們也是頭一遭,大多都不知從何着手。
“本司馬會再從雒陽調兵協助諸位,”張遼道:“諸位隻消做好四保四征一設一借,便可挽救局面。
”
“不知何謂四保四征一設一借?
”渑池令急忙開口問道。
“四保者,保人、保糧、保書、保财。
”張遼聲音铿锵有力:“要有輕重緩急,先保人,次之保糧,再次之保書籍,最後是财物,其他先一概不理會!
”
“張司馬此言甚是。
”渑池令和一衆官吏都是連連點頭。
“四征者,”張遼沉聲道:“征醫師,征草藥,征雨具,征姜菔,用以治病、避雨、驅寒。
從誰家征的,都要記下,日後償還。
”
渑池令眼睛一亮,不由贊道:“張司馬此法妙哉,我等不如,實在慚愧。
”
張遼沒有多說,而是繼續道:“一設者,設醫廬,将生病之人集中診治,即可加快診治,又可避免疾病擴散。
”
衆人紛紛點頭,有人忍不住又道:“張司馬思慮周詳。
”他們此時對張遼确實很佩服了,卻不知張遼年輕時本就在郡中做過郡吏,經驗不比他們差,何況是兩世為人。
“最後一借,要費周折。
”張遼環顧衆人,沉聲道:“便是向弘農各縣鄉百姓借住處,這場雨不知要下多久,必須為遷徙百姓安頓好能遮風擋雨的住處,否則病者會越來越多,局面會越難控制。
這一點,諸位久在縣鄉,熟悉地方,最好能發動鄉裡大家與百姓,施以援手,必然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