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大才來投
ps
公元389年,七月,河西将于九月份舉行科考之消息,瞬間傳遍華夏大地。
科考造成之影響,遠遠超乎衆人想象。
一時間,具有自由報名、不論出身、僅憑才選特色之科舉,宛如一聲驚雷,引起巨大轟動。
無數寒門士子為之歡欣鼓舞,并吸引不少人才前往河西。
……
在弘農郡渑池縣境内,有一李家莊,莊主叫李方,其偏愛結交四方豪傑,最佩服有真才實學的人。
近來天下大亂,曾有不少人才被迫流落渑池。
李方來者不拒,紛紛予以接納。
而其中但有願離去者,李方亦不阻攔,且奉送錢财以做路資。
由此,李方豪爽好客之名遠近皆知。
但也有不少人暗地裡,對其所作所為嗤之以鼻。
但李方不為所動,依舊我行我素,其有自個兒打算。
看似他是在窮裝大方,實則暗中在效仿呂不韋,行奇貨可居之策。
剛開始,李方散出去不少錢财,卻沒招到一個大才,讓他失望不已。
直到前幾年,關中大亂,前秦丞相王猛兒子、孫子一同來到渑池,才讓李方大喜過望。
而年僅二十餘歲的王鎮惡,更是備受李方重視,甚至将其當子侄輩對待,但有要求,無有不應。
李方對王鎮惡寄予厚望,認為他擁有不下其祖王猛之才華,隻因沒遇見明主,才埋沒了一身本事。
弘農毗鄰關中,科考風聲也漸漸傳到李方耳中。
他覺得王鎮惡出山機會到了,遂急急回到府中,欲勸說王鎮惡去河西。
“什麼?
!
李叔欲讓某遠赴河西?
”
王鎮惡對李方提議頗為不解,雖說他急于出仕,但也沒想過選擇偏遠河西。
在他看來,河西過于偏遠,偏安一方尚可,争霸天下則略顯不足。
“你先看看這個再說。
”眼見無法說服王鎮惡,李方遂将手中傳單交予對方。
王鎮惡滿頭霧水地接過一看,瞬間被上面文字所吸引。
他急急展開紙張,一字一字反複揣摩、浏覽了無數遍。
也不知過了多久,他方擡起頭來,不由歎曰:“此人真聖人也!
”
“怎樣?
老夫沒騙你吧?
”
“據老夫打探可知,這個衛朔極不簡單,他已成功将呂光斬殺,據有整個河西數郡之地。
”
“呂光死了?
”聞言王鎮惡滿臉震驚。
作為前秦故吏,其深知呂光厲害,不成想今日方知曉對方已身隕。
“嗯,正是死于衛朔之手。
”
“嘶,如此說來衛朔還真不簡單。
”
“何止是不簡單,據說衛朔不但精通兵法,尤擅治政,據說科也是他提出的。
”
“賢侄,眼下你已二十六歲,不宜再蹉跎下去。
”
“原本你有意南下江東,然東晉諸侯林立,各方蠢蠢欲動,很快将有大亂發生。
”
“再者,東晉簡拔人才看重出身、門第,而賢侄既是寒門出身,又是前秦故吏,即便有丞相餘蔭眷顧,也難保不會受人刁難。
”
“一旦未遇明主,你何時才有機會大展宏圖?
”
“不若破釜沉舟前往河西一試,若衛朔值得扶保,你不妨助其一臂之力。
”
“也罷,今日且聽叔父良言,他日若功成名就,定有厚報。
”
“哈哈哈,他日賢侄衣錦歸來,不妨保叔父為本縣縣令吧。
”
……
其實不止王鎮惡一人欲前往河西,連被翟钊強行截留的崔宏、崔浩父子倆亦有所心動。
“浩兒,為父再三考慮,覺得還是你一人去河西為好。
”
“為什麼?
難道父親還留戀中原繁華?
”
“唉,方今天下大亂,後燕、西燕、東晉、翟魏相繼用兵中原,緻使千裡無雞鳴,又有什麼可值得留戀?
”
“為父名望素著,翟钊監視甚嚴,若你我一同逃離,恐不易脫身。
”
“既如此那孩兒也不去了,浩身為名門士子,豈能為了個人前途,棄父母于不顧?
”
“糊塗!
翟魏政權朝不保夕,你留在此間除了浪費才華,又有何用?
”
“萬一将來不幸殁于戰陣之中,不但辜負了為父精心教誨,還讓我崔家絕後,你于心何忍?
”
“可……可,可正是在翟魏危險重重,孩兒才不忍留父母于此。
”
“爾之孝心,為父深知。
”
“然浩兒須明白,隻有你将來創出名堂,為父才會愈安全。
”
“好了,此事就這麼定了。
再過幾日,父找個機會,将你悄悄送出城去。
”
“孩兒這一走,那翟钊不會為難父親吧?
”
“放心吧,翟钊隻看重為父名望,至于你……他壓根沒放在心上。
”
隻有崔宏才曉得,兒子崔浩才華遠勝于己,隻因時機未至,才沒在外人面前顯露過本事。
“不過,為了安全考慮,為父打算讓王仲德陪你一同去河西。
”
“王仲德?
他樂意去河西?
”
“嘿嘿,他不去也得去。
”
對于王仲德,崔宏父子并不陌生。
其原是太原祁縣人,自稱是漢司徒王允弟弟、幽州刺史王懋的七世孫,父親王苗曾在前秦為官。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淝水之戰失敗時,王仲德才十七歲。
當時他和哥哥王睿一同舉兵起事,卻最終敗給了慕容垂。
起事失敗後,王仲德身負重傷逃走。
後來王仲德,渡過黃河到了滑台,卻又被翟遼強留,讓他做統兵将帥。
但王仲德根本看不上翟魏小政權,一心想南下投靠東晉。
同為天下淪落人,又加上年齡相仿,且同出身世家,讓王仲德與崔浩漸漸成為至交好友。
……
河西欲行科舉,引起各方震動,其中既有贊同者,亦有不屑者,更有大魄力欲效仿者。
消息傳至關中,姚苌這個人還算有本事,其麾下更有智謀之士尹緯,兩人皆看出科考不凡之處。
“景亮,近日可曾聽說河西将舉行科舉?
”
“略有耳聞。
”
對河西科舉,尹緯感觀十分複雜,作為智謀之士,豈能看不清科舉之深遠影響?
他隻是可惜,如此良善之法,竟直到今日才被人想出來。
而率先垂範者,還是一直被外界視為偏遠窮困之地的河西。
原本他對姚苌抱有十足信心,然自從了解過衛朔後,尹緯突然覺得自己明珠暗投了。
“朕欲在國中推行科舉,不知可否?
”
“不行!
”
“為何?
”
“眼下關中危機四伏,東邊慕容沖虎視眈眈,西邊苻登如鲠在喉,地方不穩定,士子豈肯冒險前來?
”
“如此說來,必須先消滅苻登了?
”
“沒錯,苻登一月數次騷擾關中,攪得各方不安,不除此後患,國将永無甯日。
”
“嗯,言之有理!
”
“朕意已決,即日起籌集糧草、兵馬,九月份出兵讨伐苻登。
”
“陛下英明。
”
“對了,景亮以為河西衛朔此人如何?
”
“上月乞伏乾歸遣使遞表降書,請朕出兵助其讨伐河西,隻因當時被苻登虎視在側,朕不得已拒絕了他。
”
“如今透過科舉一事看出,衛朔此人志向不小,與前涼張軌崇尚儒學頗為相似。
”
尹緯聞言沉默不語,在他看來,姚苌将衛朔比作張軌,可見終究小觑了對方。
若他所料不錯,将來對後秦造成威脅的,必是河西衛朔。
不過眼下這話說出來不合時宜,隻是平添煩惱而已,隻能留待将來再講。
“縱然衛朔是另一個張軌,隻要陛下勤修德政,舉富饒關中,又何懼河西偏遠之地。
”
“然也,景亮之言深得朕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