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揚帆于大明朝野
秦浩明此舉,令虎大威心情及其複雜。
不可否認,随着驅逐建奴寇邊成功以及連戰連捷,天雄軍内部上下大小将校對秦浩明都有好感,同時也令他威望劇增。
他想有番作為的心思虎大威也完全理解,但想憑一己之力改變大明數百年來的頑疾,卻未免有些天真和不可量力。
天雄軍隻是宣府鎮邊軍中的一部分而已。
毫不誇張的說,虎大威覺得秦浩明在自尋死路。
他在一鎮搞清查吃空饷,得罪一鎮将校。
一省搞,得罪一省。
若是推廣到全大明,必将遭天下武官聯合抵制,萬劫不複矣。
無它,損害到天下所有武将利益爾!
“大家該吃的吃,該喝的喝,别停下,本督聽聽虎總兵之言。
”
秦浩明氣定神閑地朝其他兩桌揮揮手說道,自己則坐回将帥雲集的主桌。
“秦督有所不知,吃空饷既有利益的原因,更有現實中的無奈。
”
虎大威敬了秦浩明一杯酒,長歎一聲說道。
“打個比方,末将如果有一萬将士,每名士卒每日糧饷銀一分,糧一升。
照此計算,萬餘人每日的糧饷就是銀百兩,糧一石,每年共需銀四萬兩,糧四萬石。
定饷是這麼多,糧饷本應一季一發,每季發銀一萬兩,糧一萬石。
可朝廷不但在時間上拖長,變為半年一發或一年一發,其中更是直接少發一半。
而且發的一萬兩中隻有五千兩是白銀,其餘都是寶鈔。
秦督您也知道,那寶鈔根本無人肯收,等同于廢紙一張!
可這還不是最大問題,那糧食呢?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糧食總不能少發吧?
哪知糧食欠得更多!
”
虎大威搖頭再次歎道:“每半年才送來三千石,若真有一萬人,相當于每人每天才分得不到二兩口糧,那豈不是全都都要餓死?
故而,衆将也是沒有辦法,正好兵員不足,就仍按定員報上去。
如此一來,雖然朝廷拖欠糧饷,但吃糧的人沒那麼多了,兩下一扯平,日子倒還能湊合着能過!
”
高,實在是高啊!
吃空饷還能這般解釋,聽着似乎也有幾分道理。
秦浩明認真的盯着虎大威,這個粗犷的漢子竟然有此水準,一番歪理說得如此理直氣壯。
不服不行啊,客觀主觀皆有說到,也不否認存在利益問題。
若不是自己知道其中真實情況,委實會贊同認可也說不定?
“天子信賴盧督,故而同其它友軍相比,此種情況宣府鎮會好上許多。
近一周時間,本督已經清查過兵饷糧食等情況,心裡有數。
”
伸手阻擋急欲分辨的虎大威,秦浩明繼續說道:“當然,我軍吃空饷的數額也較其它軍隊少。
但是,爾等身為将官,可有考慮過那些皆苦于饑馑,迫于貪殘,不能聊生,逃亡相踵的普通将士們?
”
秦浩明目無表情沉聲對一桌的将官說道。
歪理之所以說是歪理,就是說在偷換概念。
粗聽有理,但經不起推敲。
虎大威立場不同,代表将官的利益,如此說自然有幾分道理。
可是普通的将士呢?
因沒有說話權,就這樣被人忽略,成為文武百官口中的刁民,何其可悲!
可軍官們貪得無厭,欲壑難填,他們想着法子向朝廷虛報士兵數。
吃空饷,即軍中本無此士兵,但花名冊上還有名字,上面照冊發饷,錢都進了武将的腰包。
為了多“空饷”,一方面,軍官向朝廷虛報兵數。
另一方面,軍官并不阻止士兵逃亡,反引以為利,有時故意懲罰士兵,逼他們逃跑。
這樣既可貪污軍饷,又可向逃亡士兵索取賄賂。
在這樣的苦役盤剝之下,士兵們較好的出路就是逃亡。
不逃不行啊,軍官除了貪占财物,還貪占士兵,把士兵當成私人勞動工具比比皆是,在當時叫占役。
這些被軍官占役的士兵拿不到一分錢勞動報酬,跟家奴無二,不聽差使,還會遭淩虐暴打。
搞得軍人不像軍人,農夫不像農夫,市井不像市井。
軍人幹了太多與軍隊無關的話,影響了軍人的軍事訓練,沒有得到嚴格的軍事訓練,上了戰場怎麼打得了勝仗?
再說了,既然當兵是幹農活,而且還是無償地幹,如此勞累,那還不如不當兵。
在家幹農活,幹多幹少總歸自己,所以,士兵逃跑、脫籍很多。
“都司衛所将官貪賄差放,有征辦需索加倍,或包納月錢,縱放買賣。
或以供應上官為名,勒除月糧,或指差操刻減布花。
朝廷發給士兵的軍饷,将官皆要雁過拔毛,有時候毛拔掉一半還不止,士兵都快成裸雁了,窮困得跟叫化子似的。
前日本督單獨巡查關鎖,發現邊軍士兵多有衣不遮體,食不飽口,疲損羸弱,形容枯槁,委實讓人心酸呐。
諸位可有想過,叫化子将士們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了,還能保得了大明?
笑話!
”
秦浩明不怒自威,語輕意重,讓桌上部分将領面有愧色。
“當然,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此舉畢竟有損諸位兄弟的利益,不強求,畢竟本督也不會在宣府鎮久呆不是?
諸位回去考慮清楚,願意不吃空饷拿足額的,私下跟本督說一聲即可。
來來來,走一個,不管願不願意,情誼不變!
”
秦浩明語重心長說完該說的,臨到末尾,又大呼小叫鬧騰起來。
也隻有他,既有年齡上的優勢,又有赫赫功名在身,嬉笑怒罵皆可,而無絲毫違和之感。
隻不過他說得輕巧,不影響情誼,桌上衆将可是百般滋味湧上心頭,委實難以抉擇。
不能久呆宣府不假,可随人不知他和盧督的關系?
恐怕說是弟子或者一手提攜都是輕的,沒見盧督對他基本言聽必從,呵護有加?
一方是的财物受損,一方是私誼受損,如何抉擇?
果真是魚和熊掌始終難以兼得也!
在場的俱是精明人物,不說他和盧督關系,便是秦浩明自己,崇祯皇帝讓他暫代幾省總督之職,今後又豈能不加以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