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從此史上無三國

第六十四章 主動出擊

從此史上無三國 陶明大大 2055 2024-01-31 01:14

  此時,曹操正與下手文武商議着此事。
聽到曹操要帶頭讨伐陶明,荀彧便帶頭反對起來:“主公,此時我們最要緊的事情是收複茺州全境啊。
如果因為讨伐陶明而讓那呂布有了休養的機會,隻怕日後想收複就難了啊。

  荀彧這是第一次公開的反對曹操,雖然見曹操面色有些不好看,但荀彧還是跪在了曹操面前說道:“主公,荀彧知道您視陶明為生平大敵。
而且那陶明也的确值得主公如此在乎。
若其他時間,主公想要怎麼攻打荀彧都不敢有半分怨言。
但如今我境内尚且還不曾安定。
卻要打陶明的心思,實在不智啊。
而且陶明如今已然封王。
雖然天下諸侯紛紛不滿。
但這是獻帝親封。
正從大義上講,沒有皇帝命令攻打陶明就是謀逆啊。

  看着前面跪着的荀彧滿嘴的勸說之意,讓曹操大為肝火。
隻是曹操也知荀彧是為他的大業找想,所以忍到現在也沒有開口斥罵。

  戲志才見曹操那随着荀彧講話而不斷黑下去的臉,急忙打着圓場,說道:“荀彧,你别急嘛。
主公這不是還沒有最後決定嗎?
主公,不如這樣,此次還是由我方牽頭,想來願意去分一杯羹的諸侯有不少。
但我方以呂布戰亂為由,便不派兵。
或者象征性的少派一些,如何?

  曹操聽到戲志才得話,又見下面跪着的荀彧,無奈下,隻好同意了他的計策。

  但是曹操心中卻有種更加憂慮的感覺,隻怕這次聯合天下諸侯攻取陶明也是無功而返啊。
随後,戲志才便開始了他的計策。

  一張昭告天下的公示,從曹操境内陳留城中被發布出去了:今徐州牧陶明,無命而攻揚州。
緻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又欺瞞幼帝,擅自稱王,壞漢朝之基。
今我曹軍代天下百姓,除漢朝毒瘤。

  這張告示若仔細推敲,漏洞百出。
不說那陶明是否毒瘤,你曹操又有何身份代天下百姓攻打陶明?

  不過,這張告示卻迎合了天下諸侯的心思,其餘各地,紛紛響應。
隻有如今還在被攻打的幽州公孫瓒、荊州劉表以及陶明剛剛撤離的交州沒有響應。
其餘各地,包括孔融居然也好死不死的要湊熱鬧。
真是不知死怎麼寫的。

  在戲志才得牽線下,各方諸侯還響應,于五日後在陳留商議攻打陶明之事。

  而這些消息,也是第二日被送到了陶明的面前。
陶明看着這些響應之人的名單,心中不惱火是假的。

  不過理智讓他還能平靜的看待此事。
心中想到:為何想要低調的我,總是那麼難以實現。

  暗歎一聲後,陶明将魯肅與郭嘉喊了過來,在屋中與他們商議起來。

  第二日,一封以吳王名義發布的告示從陶明府中公布出去:受帝令,領吳境。
今有嚣小,犯上作亂,圖謀吳境。
吳王有令,凡擅入吳境者,不死不休!

  一封赤裸裸的宣戰告示,就這麼公布在了世人眼前。
這就是陶明與魯肅和郭嘉一起商量的計策。

  而這主要的方向,卻是陶明提出的。
在陶明看來,一味的忍讓,不是陶明的性格。
而且這些人也不是忍讓就會有用的。

  所以,陶明便打算主動出擊,讓那些敢于窺視吳境的人,肉痛。
讓他們知道招惹自己的後果。

  而此次的作戰計劃,就由陶明與周瑜兩人共同策劃。
在陶明的計劃中,周瑜将第一次獨自指揮一場大的戰役。

  由于帳下猛将還是很缺少,并且趙雲還在昏迷。
此次太史慈也被陶明調派過來。
另派一将領前去鄱陽城接手守城責任。
同時陶明也有些不放心于糜,怕這史上偷襲過曹操的人,在自己帳下再行背叛之事。

  此次周瑜率領四萬步兵,一萬騎兵。
共五萬大軍,從徐州彭城出發,攻打曹操。
而同時由魯肅作為使者,出訪呂布。
商議聯合攻打曹操,而此戰攻下城池,全部由呂布占據。

  另一方面,陶明帶領毒牙營三百人,提前繞行至陳留郡。
去那見識見識那攻吳聯盟。

  開始衆人聽到陶明要去那陳留。
頓時驚訝,并且強烈反對。
開什麼玩笑,雖然衆人都很佩服陶明的勇氣及氣魄。
但哪有開戰前主公跑到人家大本營的事情。
而且還隻帶三百人。

  可是陶明隻是堅持,并且還讓衆人放心,他此行不會有性命之憂。
雖然衆人都還有些不放心。
但在陶明的一再堅持下,以及他說有百分之百把握不會有事的情況下。
才半推半就的達成了共識。

  可是衆人怎麼想,也想不到陶明的把握是什麼。
陶明隻說如今不是說的時候。

  那陶明的底牌到底是什麼呢?

  第三日,離陳留郡的會盟,隻有兩天的時間了。
周瑜的大軍也已經集合完畢,隻等周瑜一聲令下,就會趕赴戰場。

  如今的魯肅和陶明也已經上路了,隻不過各自的目的不同罷了。

  整個吳地,上上下下。
俨然像一架戰争機器般,無時無刻不在運行着。

  而郭嘉在魯肅和陶明都離開後,也自然而然的負責起了所有的内政,讓他也是累的苦不堪言。

  不過。
在經曆這次的危機後,相信陶明帳下的文武,以及百姓。
會更加的精誠團結,對吳地的認可,以及歸屬感,會更加強烈。

  這其實也是陶明要堅持打這一仗,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唯唯諾諾,不如堅強的迎難而上,置之死地而後生。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