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信封好,交給那個偏将,讓他以八百裡加急送給胡宗憲。
那個偏将匆匆離去,羅智在羅信寫信的時候,一直站在旁邊看。
這是羅信允許的,目的就是讓羅智盡快的成長起來。
待那個偏将走後,羅智不由撫掌贊道:
“妙!
你和胡宗憲各自上書,要朝堂盡快增設總督,便是化去了陛下對你們的懷疑。
”
“沒有那麼簡單!
”羅信輕笑道:“一旦我和胡宗憲上書,包括徐黨在内,他們的目标就會轉向對南方的争權奪利,都會将精力放在了争奪增設東南總督上。
謠言自會過去。
”
“不錯!
”羅智笑道:“他們就會像見到臭雞蛋的蒼蠅一樣,撲上去。
”
又和羅智商議了一下,待羅智離去,羅信開始思索着整個南方的安排。
他知道自己和胡宗憲上書之後,首先嘉靖帝會放心。
羅信和胡宗憲都表明了心迹,讓朝堂增設總督,不就是在表明兩個人都沒有眷戀南方的心思嗎?
也就是說,等着滅掉白蓮教和張道源之後,兩個人就會立刻回京。
如此嘉靖帝哪裡還有心思去懷疑羅信和胡宗憲?
他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一省一個總督,那就需要七個總督,讓誰來當?
他不僅要考慮到誰适合,還要考慮到平衡。
毫無疑問,那些世家會蜂擁而上,争奪這七個名額。
嘉靖帝不會将這些名額都給那些世家來決定,否則這天下還是老朱家的嗎?
當然也不能夠一個不給,嘉靖帝這一生都是在和世家争鬥中度過。
話說,當初的漢武帝劉徹和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人物都沒有完全戰勝世家,他嘉靖憑什麼?
所以他必須尋找到一種平衡,這種平衡中又皇室和世家之間的平衡,還有世家和世家之間的平衡,這就已經很燒腦了。
除了這些外,還要考慮怎麼安排羅信和胡宗憲。
羅信也就罷了,在羅信的運作下,嘉靖帝的心中已經認定羅信這個人并不在乎當官,而且羅信很年輕,如今也不過是二十六歲,卻已經是三品禮部侍郎了。
你還想怎麼提拔?
難道把二十六歲的羅信提升到從二品?
那就真的有些誇張了,等到了裕王登基之後,再怎麼提升?
賞無可賞,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嗯!
可以将羅信的爵位再提升一步,都二等侯提升到一等候。
這在爵位上已經到了頂點,不可能封羅信為國公。
嘉靖帝也很頭疼,他現在都有些害怕羅信再立功了。
至于胡宗憲,那就更頭疼了。
如今的胡宗憲仿佛是突然開竅了一般,雷厲風行地剿匪,而且也甘心回京,如此你嘉靖帝總要給胡宗憲一個合适的封賞吧?
封賞胡宗憲,那阻力不是一般的大。
這麼多事兒,嘉靖帝這麼還會有那個閑心去懷疑和忌憚羅信和胡宗憲?
那些大臣也同樣如此,他們的精力絕大部分都要放在争奪總督的位置上,同時也要考慮如何打壓羅信和胡宗憲。
所以,羅信堅信自己和胡宗憲上書之後,基本山謠言就會消散了。
但是……
羅信也不可能就這麼全無芥蒂地将南方交出去,自己辛苦在南方的布局,難道就是為了給别人摘果子?
所以,增設的總督中,必須有自己的人,而且還不能夠隻是一個,他要将南方基本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俞大猷應該能夠成為水師總督,鎮守蘇州。
但是,俞大猷算是羅信的人嗎?
一大半吧!
隻要羅信不造反,俞大猷會堅定地站在羅信這一邊,哪怕因此得罪皇帝。
他的性格就是如此。
但是,一旦造反,俞大猷卻有一大半的可能性放棄羅信。
所以,俞大猷可以算是羅信陣營中的人,但是卻不能夠算作羅信的心腹。
戚繼光要比俞大猷更親近羅信,可以說,戚繼光已經是羅信的心腹,但是如今嘉靖帝和朝堂的人,恐怕都認為俞大猷是自己的心腹,如果這個時候,再為戚繼光争奪總督之位,嘉靖帝和内閣都不會同意。
你羅信在南方有一個心腹也就夠了,難道還想要有兩個?
也就是說,戚繼光和俞大猷兩個人中,隻能夠選擇一個。
羅信細細思量,俞大猷是南方水師,而水師對南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推舉俞大猷成為總督中的一個,相對于推舉戚繼光來說,要更加的容易。
那戚繼光怎麼辦?
羅信心中有些為難,一時半會兒沒有想出主意。
歎息了一聲,便暫時将此事放下,先做必須要做的事情。
鋪開紙張,開始給嘉靖帝寫信。
首先便是向嘉靖帝回報胡宗憲剿匪的事情,還有自己總攬的南方政務,然後提出建議,希望朝廷能夠最快地将增設南方都督的事情提上日程,一旦剿匪結束之後,那些總督也能夠以最快的速度上任,或者是,可以讓他們提前來上任,先在羅信的領導下,如此還有一個平穩過渡的時間,南方的軍政在羅信和胡宗憲離開之後,也不會起什麼波瀾。
寫完信之後,又仔細地看了兩邊,沒有問題之後,羅信便封上了信封,讓人送往京城。
這邊羅信還在苦思怎麼安排戚繼光,卻又收到了胡宗憲的信。
胡宗憲來信的主要内容,還是講述一些當前戰局的情況,和自己的分析。
但是,在後面卻直爽的給羅信推薦了一個人,希望羅信能夠幫忙舉薦那個人成為南方總督中的一個。
這個人就是現在的廣東巡撫張中丞。
羅信也在南方多年,對南方的文武百官都有着很詳細的了解。
所以,一看到張中丞的名字,關于他的資料便在腦海中呈現。
張中丞,字正野,号百川。
嘉靖五年進士,這絕對的是老人啊,隻比現在的内閣首輔徐階晚上一科。
雖然是進士,但是卻通曉兵事,曆閩蜀楚藩臣,為朝廷數次平叛,戰功赫赫,朝野盡知,其中在宜賓平苗亂,在楚地平湘亂,都是被人津津樂道的大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