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長河複生記

第26章 明朝的機械水平

長河複生記 大簡 1729 2024-01-31 01:15

  重工鋼鐵業孫一幫不了忙,輕工機械業孫一更插不上手。

  明代的機械水平其實已經積累到了一個相當先進的高度,以棉紡織為例,明代已經完全實現了機械化。

  棉紡的第一步是掉棉籽,明朝人有軋車。

  軋車,由裝置在機架上的兩根輾軸組成,上面的是一根小直徑的鐵軸,下面的是一根直徑比較大的木軸,兩軸靠搖臂搖動,相反方向轉動。
把棉花喂進兩軸間的空隙輾軋,棉籽就被擠出來留在後方,皮棉被帶動前方。
軋車完全改變了用手剝籽或用鐵杖擀去籽的落後狀況。

  棉紡的第二步,彈棉花。

  1米多長的大弓粗繩弦,檀木做的椎子,擊弦彈棉:“bang――bang――”。

  第三步,紡紗。

  明代的紡車有手搖的、腳踏的,畜力驅動或水力驅動的,紡錠的數目從一錠、三錠、五錠直到三十二錠,遠遠地甩開了同時代的歐洲幾十條街的差距。

  第四步,織布。

  明代的織機多種多樣,除了普通的腰織機、平織機,還有斜織機、立織機、羅織機、提花機。

  花本式提花機,又稱花樓,是古代織造技術最高成就。

  花樓織造時上下兩人配合,一人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樓上挽花提綜,一人踏杆引緯織造。
東漢王逸《機婦賦》有詩贊曰:“纖纖靜女,經之絡之,動搖多容,俯仰生姿”。

  花樓要織不同的花樣,隻需更換不同花本。

  花本由代表經線的腳子線和代表緯線的耳子線編織而成。
在程序員孫一看來,這就是把圖案信息轉化成了用二維的機器語言,和後世的數控機床的原理沒什麼差别。

  文獻記載,清代在南京就有專供皇室的雲錦花樓三萬台!

  ――有這樣的輕工業機械基礎,試問一個外行的穿越客能做什麼?

  孫一和悶蛋不知不覺走到了營外的莊稼地。

  爺在琢磨事,悶蛋便走到了一處水窪邊,壓動一隻長木杆,給玉米地澆水。

  這長木杆中間架在一根立木上,一端系着提水桶,另一端系着大石塊。
悶蛋用手操縱提水桶一端降下來取水,再利用石塊的重量把裝滿水的桶提起,搖動木杆把桶送到遠處的水渠裡倒掉,看上去一點也不費力。
――完美的杠杆原理。

  孫一借着水,洗了把臉。

  孫一評價:“這東西挺巧妙!
”。

  悶蛋介紹:“這叫桔槔。

  桔槔取水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相當普遍,延續了幾千年,是中國農村曆代通用的提水器具。

  另一種古老的取水裝置辘轳,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國已經發明。
到春秋時期,辘轳已經流行,1970年代中國的農村還在廣泛使用。
工業方面,還有使用牛力帶動辘轳,再裝上其它工具用來鑿井或汲鹵的。

  桔槔和辘轳在工程學上堪稱完美典範,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易于維護。

  中國古代水利機械代表還有翻車、筒車。

  翻車,又名龍骨水車,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
翻車可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
龍骨葉闆用作鍊條,卧于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
下鍊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
驅動鍊輪,葉闆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高,搬運方便,可及時轉移取水點。
其鍊傳動原理和自行車、坦克履帶是一樣一樣的。

  筒車是由竹或木制成的輪形提水機械。
竹筒或木筒在水中注滿水,随輪轉到上部時,水自動瀉入盛水槽,輸入田裡。
水轉筒車的水筒與水輪聯成一體,既是接受水力的驅動構件,又是提水倒水的工作構件,機構簡明緊湊,設計構思巧妙。

  穿越小說裡吹噓得讓古代人驚掉下巴的水磨坊,風磨坊,孫一要是當寶貝拿出來,估計明朝人的下巴不是驚掉的,而是笑掉的。

  文獻記錄,明代在長江出現了一種八帆車船,由八面豎帆固定在八角形的立柱上,可以自動調整風帆迎風角度,任何方向的來風都可驅動立柱,然後傳動到漿輪,推動船隻前進。

  ――風力輪船!

  ――這才是在明朝拿得出手的機械水平!

  機械技術方面,孫一真心插不上手。

  他隻要能夠簡簡單單提供一個讓這些現有技術發揚的環境,明朝人自己就能複興!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