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認 第159 章 糧食漲價
“三弟!
”
“咋啦?
”
“爹叫我來拿點銀子,你知道的,現在還不能春耕,眼瞅着今年就是個災年,糧食還是多備一些的好。
“二哥,賊人都跑了,老宅也安全了,要不,銀子給你們自己保管如何?
三天兩頭過來拿銀子,又要按手印,也麻煩不是。
”
閨女說的,拿走多少,還剩多少,必須按手印。
老宅的人他們一家都信不過。
到時候銀子花完了,說自己一文錢沒花,他們怎麼辦?
跟他們同歸于盡還是自己認栽?
“不不不,三弟,還是存你這吧。
真的,在你這咱們安心。
”
好吧,不同意他也沒辦法。
“進來吧。
”
這次的收條,是趙大樹自己寫的。
趙大勇不可思議的看着他,“三弟,你……你啥時候會寫字的?
”
瞅着,看不懂,可好像寫的還像模像樣的。
“在你們不知道的時候,二哥,按手印吧。
”趙大樹那叫一個得意啊,他覺得,以後二哥沒事就來拿銀子,好像也不是很惹人厭了。
趙大勇出了院門,依舊是懵的。
老三識字了,不但識字,還會寫收條了。
這才分家多久?
三兄弟,現在就剩下他一個大字不認識一個。
趙大勇心裡很不是滋味,一生好強的他,怎麼能允許自己不如趙大樹,趙大文呢?
“老三家裡,是請了夫子嗎?
”可是,他每次過去,并沒有看到外人呀。
難道是在屋裡沒出來?
如果有夫子,他的三個兒子是不是可以……
教一個是教,幾個也是教,夫子工錢一樣,何必浪費。
“爹,二伯看到你會寫字,眼珠子都快瞪出眼眶了。
”
“那可不,現在,咱們老趙家可就他一個不識字的了,就你二伯的性子,他能舒坦?
”
“指定不能舒坦。
爹,你以後要是能考個童生,老宅一幫子,準得驚掉下巴。
老爺子一定後悔,自己眼瞎,選錯了人。
”
“爹努努力,争取考個童生,給你長臉。
”
閨女以後見到仙人,也能跟他炫耀炫耀,自己爹是個童生。
他在仙人面前,也算是有了臉面。
“你一定可以的,我對你有信心!
”好學生都是誇出來的。
想讓馬兒跑,就得先吃草不是。
“當家的,咋啦?
老三銀子給的不痛快?
”
李氏見趙大勇回家後,就一直魂不守舍,不由得擔心的問。
“這倒不至于。
家裡的,我今天去拿銀子,回條是老三寫的。
”
李氏摸摸趙大勇的頭,沒發熱呀,咋就出癔症了呢?
“你胡說啥?
老三和咱們一樣,都是睜眼瞎。
書放在面前,它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它。
”
“不是的,我親眼看到。
字,老三真的會寫。
雖說不如大哥寫的工整好看,可是這才分家多久,他竟然都能寫收條了。
要是繼續念幾年,不是……”趙大勇心裡掀起波瀾,如此,他便是幾個兄弟裡最沒出息,混的最差的一個。
大哥雖然說沒錢,卻有一份體面的活計,他的孩子,也都是識字的,和他的,可不一樣。
“當家的,就算三弟識字又咋樣呢?
他沒兒子,還不是絕戶。
明兒個你再去,叫上兒子,一起去。
”
“明兒個不成,我得去買糧食。
”
李氏又愁了,“你說這天,總是不回暖是咋回事?
還有大哥一大家子,雖然說和我們分開吃,可是,銀子花的卻是老倆口的。
他們養老靠的是我們,銀錢貼補給大哥,你說,這算咋回事?
”不貼補吧,還不行。
總不能真的讓他們餓死吧。
吵不得,鬧不得,李氏快把自己憋死了。
“三弟會寫收條,大哥就會寫借條,晚上我去找他們,跟爹娘說,要不就是補貼大哥多少,給我們多少。
要不就是,拿多少大哥寫多少銀子的借條,借條我管着。
”
幸好啊,銀子都在老三那,拿多少,他心裡清楚的很。
“你這主意好,他不還,就用他村裡的地抵債。
”
趙大勇贊同的點頭他也是這個意思。
大哥不種地,要啥子個田地。
“孩子他娘,你抽空跟嶽父嶽母說一聲,糧食還是多存一些吧。
我看今年,夠嗆。
就是明年,能不能緩過來,都說不準,糧食,怕是又得漲價。
”
“知道了。
你今天拿了多少銀子,咱們還要買多少?
”
“十兩銀子。
”賣房子的錢,眼看着沒了一小半。
“這麼多?
”
“我們家人多,得買夠明年下半年的。
”
“等天暖和了,咱們立刻下地種糧食,再去山上多挖點野菜。
”
野菜,蘑菇,多摘一點,曬幹,也能省點糧食。
還有菜,也要趕緊種上才是。
“老二,老二!
”
“娘,咋了?
”
趙大勇還沒找他們,老孫氏就找上了門。
“你趕緊去一趟麥花家,交代她一定得多買些糧食,你爹害怕糧食會繼續漲價。
”
“正好,我也有事和爹說,我先過去找他。
”
麥花家,他是一點不想去。
前段日子好心去跟她說囤糧食的事,被她狠狠數落了一頓。
說他現在就是想太多,說他種地種傻了,說隻要有銀子,沒有買不到的糧食。
既然如此,她就抱着她的銀子過吧。
他們家,誰愛去誰去,他不會再去。
多賤啊,臉伸過去一次又一次,讓人打臉。
因為要求趙大文寫借條的事,當晚,老趙家又大鬧了一場。
這邊,村長一大早便去了縣城,回來,直奔趙大樹家裡。
“大樹,大樹啊!
”
“啥事讓村長如此驚慌失措?
”
“縣城糧食又漲價了!
”
“不是前幾天剛漲價過嗎?
怎麼又漲了?
漲了多少?
”
“三成。
整個府城都沒化雪,大樹啊,要是還繼續漲,咋整?
糧食吃不起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