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光複了大景。
将那被奪走的國号再度歸于了‘景’字。
吸取了大襄帝王在位時的教訓,其上位過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中央集權。
同時也做出了一個從未有過先例的決定。
廢除丞相制!
在順成帝也就是他那位皇叔燕如初駕崩過後,不到十餘年的歲月裡,皇帝便換了五位,在皇帝的更替之中,卻始終都有着相權的影子。
燕南天吸取了教,當機立斷,廢除了丞相制度。
但廢除丞相的這條路卻不好走。
那一段時日裡,上京城裡掀起了一陣暗裡争鬥,不少人因此丢了性命,而燕南天的手上也沾染了不少鮮皿。
不過好在目的達到了,縱使誰都知道這是官家所為,卻也不敢再議論此事。
數百年來,皇帝的權利也在這一刻達到了頂峰。
可說到底,人力終有窮盡時,廢除了丞相與中書省,所有事都親力親為,順治帝也感到了尤為乏累,甚至于一整日裡,都在禦書房中批閱奏章,讓禦膳房送來吃食,都一直要忙到涼了再熱,持續往複。
順治發現這樣下去終究不是個辦法,于是便出現了殿閣大學士。
大學士以殿閣銜為官名,内閣大學士就出現了。
内個大學士幫助他處理政事,但這些大學士,官銜最高的也隻有正五品,實際上是沒有實權的。
終于這才權利的更替也來到了尾聲。
丞相制也在這一刻成為了過去。
在大景複辟過後,景人的地位迎來了提升。
順治帝看重景人,朝中大權官員,近八成都是以景人為主,這不免引人非議,但這樣的事,卻是無人去提的,聖心所向,再加上景人勢大,今日上書,說不定明日就會死在家中。
像這樣明争暗鬥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順治帝為此也頗為頭疼,相比起帝王之術,遠不如他帶兵打仗厲害,為此,他也在這些明争暗鬥之下吃了不少暗虧。
此一刻,他才知道,身為帝王,有着決定遠遠還不夠,更為重要的,是那帝王心術。
“皇叔啊皇叔……”
順治帝長歎了一聲,擡頭仰望明月,不禁喃喃道:“您到底是如何将那百官耍的團團轉的,當年遣人來,何不一并讓人教教侄兒啊……”
累,是那邊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累。
同時他也徹底明白了自己跟皇叔的差距。
皇叔能悄無聲息的謀反上位,更是在這殿中遊刃有餘,就算死後,也能下這麼一盤大棋,厚積薄發,明裡暗裡相助,将他推上帝位,複辟大景,可見其手段,更是千古未有之人。
這邊的事未曾忙完,另一樁事情再度出現在了眼前。
那便是一直未曾落實的仙官冊封之事。
在這場天下的争鬥之中,許多能人異士連同着妖怪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重要。
當初燕南天應允了他們仙官之位。
如今也到了信守承諾的時候。
這件事一直拖到了順治二年開春的時候。
那一日人聲鼎沸,順治帝登臨祭台,舉酒示天。
昭告這天下。
在禮官的誦念之下,将那冊封的仙官一一道出,并于人間開設廟宇,受香火祭拜。
不過那冊封的旨意裡,卻多了幾條。
這也是吸取了當初皇叔冊封仙官時的教訓。
“在其位謀其責,仙官亦有責,身為一方仙官,食君之祿,承百姓香火,當以民為本,以民為主,安護城邦,不得有誤。
”
“品行不端,不行仙官之責者,去之,敗之……”
這一條條規矩,将仙官的位置徹底與人道綁死。
禮官先後冊封了三十六位仙官,但最終應下的卻隻有二十七位,餘下的九位,未領其位,他們甚至,接下這旨意,便代表着責任,所謂無責一身輕,隐約間他們覺得,這不是一條好出路,索性便拒絕了。
對此順治帝也沒有為難他們,而是另問了别的賞賜,在乎于情理之内的,他都應允了。
另外,還有一件尤為重要之事。
“自古以來,道法自然,靈氣滋生,為天地之間至純至美之法。
朕乃畏之,而又愛之,故特此诏書,以宣告天下。
”
“自今日起,以勸山道教為首,朕冊封道教為國教。
道法玄奧,内含天地造化之道,使天下百姓皆能受其恩惠,領悟其中奧義,修身養性,與天地同壽。
”
在這天下争鬥的過程之中,青仙觀站在了對立面上,因此一事,他也失去了一直以來道教正統地位。
在往後的一段時間,道教,也将以權山為尊。
另,權山三元真人以及另外幾位長老亦得冊封。
三元真人被封以‘三元淨虛九玄大真人’,得香火加持。
時隔多年,權山終于成就了正統。
……
無為道人在此一役後,退去了一身道袍,回到了那青山之中的道觀。
時隔數年,他對于這座道觀有了别樣的感情。
這座道觀所代表的曾是一個時代,如今也迎來了尾聲。
順治帝招攬了他,不過無為道人卻拒絕了,于他而言,亦無臉面再留下來,也再無心思這世間之事,對此,順治帝有些許生氣,便剝去了他的名号,退去了他的道衣,讓他回了青山城。
再歸來時,他已兩鬓斑白,神色平靜。
好似那身上枷鎖徹底放下,靜下了心來。
“師兄,因果已了……”
他跪坐在那靈位之前,一坐便是一夜,除了三兩句碎語,剩下的便隻是誦經超度。
後玄真道人允他太上長老一位,亦被無為道人拒絕了。
經曆了這麼多事後,無為道人徹底放下了凡塵,祭拜過師兄過後,便将這觀中的一切全都托付給了玄真道人,他自己則是下了山,雲遊天下去了。
這一次,他以一張布條蒙住了自己的眼睛,重新去看這天下。
他以為,這樣或許能看的更加清楚。
而在青仙觀失了道統過後,香火便大不如前,來往的香客也少了許多,遠道而來的人也越來越少。
慢慢的。
青仙觀之名也疏遠了塵世,唯有這青山之中,多有知者。
新舊更替,潮起潮落。
曆史的車輪正滾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