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談起
朋友一學習吧内,一小男孩哭的是昏天又暗地,死去又活來。
最後,知其因。
8歲孩子,在被母親毒打一頓後,強迫到學習吧學習。
有所反思,我們教育應如何?
我們為什麼學習?
這個問題的答案,将決定你人生的走向和将來成就的高度。
國家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目标。
還記得小學時候,背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文化知識與技能的傳遞,從來不是放到首位的。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也是把文化學習放到了最後,把志向放到了首位。
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韓愈作《師說》,開篇指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也是把傳道放到了首位,其次才是授業解惑。
從古至今。
學,應先立志,有信念。
而後,學習傳統文化經典,以樹德。
第三,《論語.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我們教育的目的,如果隻是高分成績論的話,那就會違背了教育的根本。
家長、學校、社會以這樣的态度來認識教學,就會造成老師教的累,學生學的苦,而且更累。
結果導緻,老師沒有教的心,學生沒有學的意。
老師厭教,學生厭學。
這樣的循環是惡性的。
老師教學為了生計,學生學習,為了不挨家長揍。
以這樣的心态教育和學習,學生的學業可以好的了嗎?
造成如今教育如此之現狀,歸其根本,是教育的本末倒置。
違背天道也。
順天時,則萬物生。
逆天道,則萬物混。
人們現在吃水果和蔬菜,大多都不是應季的。
多吃,不僅對身體沒有好處,還有害處。
很多病,是吃反季節食物吃出來的。
這也是不順天時地裡的一個生活常識吧。
《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夫子一生最滿意的事業和志向。
隻有如此,才會學生愛學,老師樂教。
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才會有“韋編三絕”。
今天,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了,我們立志應該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全世界都來學中國話。
”并把這一理想貫穿于學習始終,您最終會發現:學習,将會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
最後,讓我以《易經》開篇乾坤二卦,來結束我的論述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