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孫子傳

孫子傳 第63章 穹窿隐居太湖垂釣(2)

孫子傳 曹堯德 1895 2024-02-04 18:34

  數年以後,先生舊地重遊,頓見堂堂新屋煥然改觀,正在猶豫,忽見老婦從屋内走出,認出當年這位先生,熱情地邀他入室請坐,說道:“多虧先生指點,選中佳地造屋,自此田桑茂盛,合家康泰,日子過得紅火,正愁沒處謝先生,不意先生竟再次駕臨。
”于是設宴款待,命家裡人一一向先生緻謝。
先生卻疑慮滿腹,甚感歉疚,默然不語。
老婦見狀,覺得詫異,忙說:“我們這山裡人待客,一向真心善意,記得那年先生來此,我一時沒有茶水招待,怠慢先生讓您喝涼水。
當時,擔心您熱得氣喘籲籲,突然急飲冷水,會出毛病,所以在水面上撒了把稻糠,使您耐心吹糠慢飲,免于狂飲生病。
當時未便說明,實在抱歉。
”一席話使先生越感羞愧,心想,自己以怨報德,太不應該,于是吐露真情,說道:“其實風水并不靈驗,曆來善有善報,勤勞緻富。
今後我要改行務正,做個像您一樣真誠善良的人。
”于是捐資修築了這座小橋,題名“善人橋”。

  從善人橋向北,半山腰有一泓清池,廣可數十丈,橫浸山腹,故喚天池山。
山勢峭拔,怪石嶙峋,泉水衆多,諸如清心泉、寒枯泉、天池泉、缽盂泉、盈盈泉等。
泉水明澈醇芳,被譽為“吳中第一峰”。
最高蓮花峰,巨石縱橫,或立,或伏,或仰,或卧,或蹲,或招手,或歡呼,或跳躍,或搖頭擺尾,依狀命名為:壽星讀經石、比丘石、仙人腳、佛手石、金蟾石……峰上還有桃花澗、南天門、秀屏崖、藏軍洞、烽火墩。
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峰頂的“水底煙雲”――一泓清池,伫立池邊,隻見小娘石探頭藏腦,猶如盥洗秀發之玉女。
藍天上的浮雲,拱衛的山巒,倒映池中,如同煙霧拂漣漪,又似薄雲擁清波,蔚成其觀。
山東坡習稱華山,山道陡峭,巨石林立,多上寬下窄,相摞相垛,挨挨擠擠,兀立危若累卵。
石問多松,繞石而行,松林猶若儀仗兩列,清新幽靜,莊嚴肅穆。

  循穹窿山東北行,有靈岩山,遠遠望去,似一頭伏地巨象,巍峨雄壯,氣勢凜然。
山體奇秀挺拔,茂林修竹之中,殿宇嵯峨,鱗次栉比,這裡是吳王的行宮,宮中姬妾成群,嫔妃如雲。
孫武,一個樵夫,采藥漢子,自然沒有資格舉足登山,被隔在禁區之外。
繞山而行,但聞歌喉莺啭,絲竹袅袅,不絕于耳。
香風陣陣,流水凝脂,令人感慨萬分。
山多怪石,如禽似獸,狀物若人,栩栩如生,其中尤以靈芝石最為突出,靈岩山由此而得名。
除面對太湖,風光秀麗外,“靈芝”乃仙草,有起死回生之神效,食之可長生不老,這大約也是吳王于此山建行宮的原因。

  從靈岩山繼續向北,行四裡許是天平山,山高刺天,白雲缭繞,不見峰巅。
層層山峰,疊疊巒蟑,遮天蔽日,盡是古楓。
時值深秋,霜葉賽花,遠望天平山,就是一堆熊熊燃燒着的烈火。
嶺嶺泉唱,峰峰飛瀑,是天平山的又一特色。
泉水清澈甘美,入口涼徹肌骨,是消暑之佳品,且久旱不竭,有“吳中第一泉”之美稱。
遍山石柱矗立,“萬笏朝天”,“龍門一線天”為登山必由之路,雙岩壁立,相對如門,挺拔高聳,險峻若崩,令人望而卻步,不寒而栗,其間一條窄徑,斜鋪着數十台級,僅容一人援石側身登攀。

  穹窿前懷有一山,山不高,風景卻别緻,一年四季,香花鬥妍,香草噴芳,故名“香山”。
它東與清明山對峙,南瀕太湖,西至法華、漁洋諸山,北依穹窿,縱橫十數裡,地勢幽僻,景色佳麗,為吳之南宮所在。
南宮亦系吳王離宮,為出入太湖,開鑿南宮運河一條,長十數裡,縱貫東西。
河上有石梁橋六座,木橋一座,石拱橋八座,可見其規模與氣勢,有詩贊道:“吳王盡遊幸,歌舞豔山川;徑草承雕辇,林花避翠钿。
春風開錦隊,暮雨接珍筵……”

  香山嘴東,興隆橋西堍(tù),有觀潮亭,憑欄眺望太湖,風靜湖面如鏡,浪起波濤滾滾,七十二峰出沒煙霧,湖山勝景美不勝收。
從香山嘴沿山西行,有大小二苑嶺,苑嶺不高,石齒若筍,犬牙嶙峋,這是吳王種植奇花異卉的地方。
吳王遣宮女楫舟從采香泾來此采集香花異草,有詩描寫其情景道:“采香泾裡木蘭舟,嚼蕊吹芳爛漫遊。
落日青山都好在,桑間荞麥滿芳洲。

  穹窿東南有白馬嶺,嶺下有白馬塢,峰巒環繞景色如畫。
嶺上嶺下,塢内塢外,全是楓林,十月霜天,層層疊疊,丹楓如醉如染,可與天平楓林媲美,是秋遊賞楓的勝地。

  香山太湖口有呂浦橋,橋跨南宮運河西口,是香山出入太湖的咽喉和門戶。
橋北呂山村,附近多“呂”姓,橋南沙潭村,向有“浦”姓居住。
橋因此而得名。
自橋西出太湖,水天相連,一望無際,有詩雲:“囊風閣雨半晴陰,慘淡誰知造化心。
委命沉浮唯一葉,計身輕重亦千金。
紅塵猶道不勝險,白浪莫嗔如許深。
晚得香山堪寄纜,卧聽鼍(tuó)吼與龍吟。
”漁舟晨出捕撈,傍晚歸宿于橋畔,漁人逸興而起,漁歌不絕,響窮太湖之濱,為漁家樂地。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