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最盡處為白沙底村,裡人諺雲:“近在香山嘴,遠到白沙底。
”從白沙底西行半裡許,有法華嶺,嶺上蒼松翠柏,遮天蔽日,郁郁蔥蔥。
嶺前為黃茅山,瀕臨太湖,風平浪靜時,山映水中,蒼翠墨綠,若詩類畫。
嶺盡高處是法華山,山西坡有法華塢,塢中青松蔥郁,林蔭蔽日,山風襲來,松搖林吼,濤聲若雷。
繼續西行,修竹梅林,綠茶紅橘,置身其間,風送竹韻,鳥語花香,令人流連忘返。
法華嶺下是實相山,山下瀕臨太湖,山上有實相院,院前有條小河,河上有座青石單孔拱橋,石工精緻,式樣古樸。
每當重陽時節,登上實相山頂,立于小河水畔,腳下流水潺潺,放眼田野無垠,稻浪起伏翻滾,勝似太湖萬頃碧波蕩漾。
穹窿西北有虎谷,由吳王養虎于山而得名,環山抱水,林密壑深。
西崦(yān)湖上承浩瀚的太湖,下達匹練似的浒光運河和東崦湖,群山環抱,水光潋滟,堤岸蜿蜒,楊柳袅娜,俨然一幅詩意盎然的天然青山綠水畫,泛舟湖中,人在畫中遊,點染了這畫面的生機與活力。
倘将吳中山水比作一個美人,這清澈如鏡的西崦湖就是美人明媚傳神的眸子。
湖形呈元寶狀,廣可數萬丈,中有小島,遠看形似青螺,近則綠樹蔥茏,屋舍俨然,宛如鑲嵌在明鏡上的一顆綠色珠玑,也像停泊在湖中的一艘舫舟,點綴着平靜的湖面,造成了靜中有動,動中有奇的奧妙意境,煞是動人。
後世有詩贊道:“南人相詫說杭州,自料西湖讓一籌。
天為漁家開下崦(西崦湖俗稱下崦湖),晚宜畫舫駐中流。
新詩已判縱橫寫,佳景從教次第流。
孺子歌聲何處起,落霞孤鹜水悠悠。
”可見其綽約風姿之美麗,迷人!
西崦湖畔的龜山、虎山,隔湖與安山、銅坑山相對,别具風情,形成了西崦湖特有的景色。
東邊,湖水穿過龜山、虎山中間的缺處,流入浒光運河和東崦湖。
虎山橋橫跨兩山,遙望如玉虹蜿蜒于白波青(yǎn)之間。
龜山巍峨聳立,沖霄摩天。
西邊,銅坑山和安山聳峙相對,中間一條白練把兩崦湖和太湖連接起來,銅坑橋恰似鐵鎖,又如長虹。
橋外茫茫太湖,煙波浩渺,若是風雨晦冥,波濤澎湃,咫尺之際,正如魚龍變怪,騰空沖天;倘晴日豔陽,風平浪息,萬頃碧波,銀光粼粼,太湖諸峰曆曆可見,漁舟如葉,點點風帆,出沒天際。
傍晚,日落夕照,蔚為壯觀――彤紅的太陽落在銅坑橋中央,就像水晶盤托着一隻鮮紅欲滴的銅盆柿,令人垂涎欲滴;又像是懸空中的夜明珠,銅坑山、安山宛若兩條青龍,騰躍而起,相持競争,久久不下……太陽漸漸地浸入水裡,天邊升起萬道霞光,于是藍天醉了,青山醉了,碧水醉了,世間的一切全都沉醉于紅彤彤的朦胧之中。
水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一會兒拍打水面,一會兒箭一般地飛向高空。
漁舟挂着白帆,披着彩霞從天邊歸來……此情此景,正如後世有詩文所描寫的那樣:“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虎谷近處有一山,初春時節,漫山遍野的梅花争妍怒放,芬芳馥香,潔白如雪,繁花似海,故名“香雪海”。
沿着曲折幽深的花徑拾級而上,直有“入山無處不花株,遠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覺。
登上峰頂,縱目眺望,無處沒有梅,無處不是花――雪海蕩漾,銀波耀眼,奇麗瑰怪,蔚為壯觀。
那掩映于梅花叢中的亭台軒榭,酷似仙山中的玉樓瓊閣,漂浮于滄茫的大海上,翼然淩空,美妙絕倫。
倘是三五明月之夜,銀色的月光籠罩着梅花,雪白的梅花映襯着明月,天地一色,晶瑩透澈,渾然一體,一片潔淨,微風摻和着梅花的幽香,拂面而來,觀者飄飄欲仙……
孫武的足迹遍及吳地的名山、河川、湖泊、島嶼,他的考察雖有所側重,有所集中,但基本上還是跋山涉水,之所以分開來介紹,全在于方便和節省筆墨,并非實際的考察路線就是這樣。
當然,欲跋涉一國的山山水水,費時決非一朝一夕,也不會一氣呵成。
吳地屬長江下遊的太湖水系,它西臨太湖,東接昆山,北而望虞河連通長江,南有吳淞江溝通入海,中部元和塘接連常熟,南北江河縱貫,東西川渎橫穿,境内依山傍水,河流密如蛛網,湖泊星羅棋布,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均十分豐富,河、湖、蕩、渎、泾、浜等水面占三分之一。
著名的河流有吳淞江、婁江、東江、運河、望虞河、吳江、元河等,主要湖泊有太湖、陽澄湖、澄湖、鵝真蕩、盛澤蕩、黃天蕩、獨墅湖等。
太湖地跨吳、越,浩浩湯湯(shāng),茫無際涯。
其形若腹中胎兒,南、東南及西岸皆平滑,北和東北岸則曲折多灣,岸線長千裡,水深丈餘。
湖中多島,七十餘峰,呈南北延伸,多集中分布于洞庭西山周圍及其北部沿岸一帶。
諸島中以洞庭西山面積最大,其東十裡許,有洞庭東山與之隔水相望,最高缥缈峰,出水千尺,為群峰之冠。
東西洞庭山外,較大的還有三山、漫山、長沙、橫山諸島。
太湖為吞吐性湖泊,沿岸河港縱橫,河口衆多,有交通之便,運輸之利。
氣候溫和,水位穩定,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是魚類繁衍生息的宅地。
湖中水産資源豐富,有譽為“太湖三寶”的銀魚、白蝦、梅鲚魚,和蜚聲遐爾的湖蟹、鳗鲡、鳜魚、白條魚等名貴魚類,素有“日出鬥金”、“天然魚庫”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