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農夫三國

265.如題

農夫三國 蒼山虎 3318 2024-01-31 01:11

  發型

  漢代婦女的發型,通常以挽髻為主,一般是從頭頂中央分清頭路,再将兩股頭發編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種式樣,有側在一邊的堕馬髻、倭堕髻,有盤髻如旋螺的,還有瑤台髻、垂雲髻、盤桓髻、百合髻、分髾髻、同心髻等名稱。
髻上一般不加包飾,大都作露髻式。
皇後首飾還有金步搖、笄、珈等。

  漢服的基本特點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
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着。
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绾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并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
鬓發兩側飾博鬓,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男裝的式樣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
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
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
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隻有兩種:

  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隋唐興起的大襟低兇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
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
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
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于獵奇心理),并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
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别的式樣,但影響并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
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隻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
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
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
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
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
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
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
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
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着在不同體态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
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
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娴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1)曆史性

  雖然剃發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
漢服趨向于複興,但已不可能成為常服。
因為,為了減少交流阻力,落後民族習慣于按發達民族的習慣改變外貌。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曆史具有傳承性。
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曆史的發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曆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
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曆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
“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
雖然漢服曆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
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内部體系的完備性。
經過千年的發展。
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内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
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着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曆史發展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曆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并且明顯區别于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着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
因為其曆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并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标準。

  所以漢服的界定标準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飾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于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
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
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
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并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
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曆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裡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
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
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迹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
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隻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别,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稱為漢服。
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于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
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範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
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别。

  漢服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未完待續。


)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