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
《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稽首,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
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
是拜禮中最重者。
頓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
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
是拜禮中次重者。
空是兩手拱地,引頭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禮中較輕者。
這三拜是正拜。
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
吉拜,就是正拜,男上左,女上右
兇拜,服喪三年期内,或喪禮用的禮節,男上右,女上左
奇拜,隻拜一次,奇做奇數之(激)
褒拜,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
肅拜,是女子之拜,有拜字即需跪地,不過不扣頭,隻是微微低頭。
比肅拜低一點的,就是“肅”,區别就是,肅不跪。
是站立而低頭,雙手自然下垂。
俠拜,女子見男子,女子先拜,男子答拜,女子再回拜,這一套動作就叫“俠拜。
中國傳統禮儀動作詳解
華夏祖先用肢體動作傳遞“雙向對等”“有序有位”的語言,這些動作叫禮。
傳遞下來的禮儀動作。
承載華夏傳統交手禮
着祖先傳給後人的話語。
這些禮儀動作。
源自遠古。
源自人類沒有語言的時代。
是“啞語”,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傳的“普通話”。
禮儀動作有十,常規禮儀動作有二。
攜帶雙向對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兩相适宜的交往原則和做人原則。
十種禮儀動作是:拱手禮、一拜禮、兩拜禮、三拜禮、叩首禮、執手禮、推手禮、交手禮、揖禮、鞠躬禮。
兩種常規禮儀動作是,初相見、敬父母行一拜之禮,朋友同學同事行拱手禮。
禮儀動作一覽禮名動作适用範圍禮義
拱手禮兇前拱手,後收。
前推日常禮儀恭敬,接受,禮讓
揖禮曲臂,抱手,躬身常規禮儀恭敬,給予,接受
一拜禮臂,攏手,躬身30度初相見,敬長恭敬。
接受,給予
兩拜禮展臂。
攏手,躬身45度,兩次常規大禮恭敬,接受,報答
三拜禮高揖至額,躬身90度,三躬敬天地祖師國恭敬,接受,報答
叩首禮踞坐至地,拜,叩首特定大禮恭敬,接受,報答
執手禮雙手出,長下幼上,長執幼行于長幼之間父慈子孝,師道生尊
交手禮雙手交叉兇前,推出,平示代孔夫子還禮推讓,給予,示之
鞠躬禮垂手,躬身,可深可淺通行禮儀謙恭,接受,禮讓
附手禮雙手附兇腹間,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禮前站姿誠意正心
1、拱手禮
在兇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于兇。
日常相見禮,送别禮。
2、揖禮
在兇前抱手,輕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3、一拜禮(拜禮)
展臂,至兇前合,攏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動,頭不動。
用于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
隻行一個。
常規大禮。
4、兩拜禮(再拜禮)
展臂,至面部前,攏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動,頭不動。
用于向長上行大禮。
一般行一個,叫“拜”。
最多行兩個,叫“再拜”。
5、三拜禮(再拜額手禮)
立定,挺身,莊重。
“雙手附心。
”雙手附在兇腹之間,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
疊并,兩肘與手成直線。
雙手表示“與天地合其德”。
天德大剛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載,大包容,大豐富,大付出。
兩德兼備而各有顯。
顯德可以因時因境而變化。
“高揖。
”雙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額頭前方,兩臂伸直。
“行禮(拜)。
”頭、頸、手臂皆不動,腰部下躬,深躬(90度)。
“興。
”起身,雙手升至額前。
“再行禮(再拜)。
”“興。
”“額手。
”雙手貼向額頭,再推出。
“三行禮(三拜)。
”“興。
”“禮成。
”雙手複位,至兇腹間。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師,特定場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禮。
用于集體行大禮。
大禮站着行要行三個,叫“再拜額手”,相當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禮
古人因為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叫“踞”、“正坐”,行這個大禮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禮是“再拜叩首禮”。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來。
先行拜禮,行兩個。
拜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傾。
行第三個禮時,兩手下行,分開,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貼在側前方地面上,額頭叩至地面。
第三個禮儀動作也可以雙手不分開,額頭叩至手心。
這三個禮儀動作表示越來越敬。
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隻行一個叩首禮。
站着行就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
三,表示多,再多也還是三。
隻用于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那一天夫妻對拜。
不可以随便行。
随便行是亵渎禮儀,亵渎對方。
7、執手禮
雙手平伸并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
長輩可以坐着,執晚輩之手。
家庭禮儀。
結婚時夫妻禮儀。
8、交手禮
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師禮時,師代孔夫子還禮。
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
雙手在兇前交叉疊并,推出,平示。
師不能随便還這個禮。
9、鞠躬禮
垂手,躬身。
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長者用于還禮。
10、附手禮
雙手附兇腹間,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禮前站姿,升國旗站姿。
表示誠意正心。
握手、揮手、擺手、招手、擁抱、起身、鼓掌、點頭、躬身、應答、微笑、示請、示讓,也是禮儀,屬于“儀”、“貌”的範疇。
以上禮儀動作看似複雜,而平常隻用朋友間平等對等的拱手禮和敬長的一拜禮。
對方怎麼行,自己怎麼還,很簡單。
禮的規則是有來有往,雙向對等、有序有位。
對方行禮,必須還禮。
無論地位多高,輩份多長,都要還禮,否則就是失禮和無禮。
應答、點頭、躬身,都是還禮。
給天地祖先先師行禮,天地祖先先師不還禮。
因為他們一直在對我們“施禮”,我們隻是在還禮,報答。
禮儀動作根據禮儀的兩個基本價值規則和禮義而生而定。
以上隻是基本規範。
禮儀動作可以有變化。
各地文化、風俗、習慣不同,禮儀動作也有差異。
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區别,才能适宜。
日本、韓國、其它儒教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保留有儒教文化傳統,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脈。
按自己的傳統行禮,這樣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
中國大陸地區,禮儀被君權弄到極端,如今業已中斷,要回到周禮的本原,結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禮儀,接通古今中外。
各地實行起來還可以有差别。
新禮繼承古禮,禮儀動作拉開人的距離,使互敬。
同時發展變化,順應人心,拉近人的距離,增加“執手”禮,使互愛。
通兩得中合宜。
禮儀動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剛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貴。
行禮人乾坤合德。
總結
禮的内在規則:施報雙向,平等對等,有序有位。
禮的功用是:禮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聖。
禮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學習、待人,敬業、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
人失去了禮儀、儀式,也就沒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
祖先的禮儀動作,先使人生敬。
握手隻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國格,非禮不能。
禮以直道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規則:卑己尊人,行敬讓之道。
報的規則:以直道相報,來而有往,投桃報李。
可以重報,投我木桃,報以瓊瑤。
不可以反報,不可以輕報,不可以不報。
知禮者知理,有禮者有理,合禮就是合理。
禮自心生,禮由己發。
“克己”與“由己”相結合。
“複禮”與“為仁”相結合。
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禮的内在規則:施報雙向,平等對等,有序有位。
禮的功用是:禮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聖。
禮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學習、待人,敬業、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
人失去了禮儀、儀式,也就沒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
祖先的禮儀動作,先使人生敬。
握手隻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國格,非禮不能。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