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秀才的逆襲

第三百四十六章 長槍方陣初顯威

秀才的逆襲 任國成 2307 2024-01-31 01:11

  任思齊襲擊清軍大營帶走了三營三千步兵,剩下的七營七千步兵李彥直悉數帶了出來,隻留了一千水兵守城。

  除了三千水兵留在船上負責看守船隻操作火炮以外,七千步兵盡數下船上岸,按照所屬營隊迅速列陣。

  每個營在營正的帶領下列成一個小陣,火槍兵排成三排位于最前,後面則是六排長槍手。
按照岱山軍建制,每一小旗十人,其中三個火槍手,五個長槍手,剩下兩個是刀盾兵或者槍盾兵一般由小旗官和伍長兩個低級軍官擔任。

  在列陣時,一個小旗的士兵十個一列,火槍手位于最前。
一個總旗五個小旗,一個隊有三個總旗,每營四隊,共列成十橫六十列的一個小陣。
七營七個小陣連起來成了一個寬達六百多步的大陣。
各級軍官則位于本部陣列一側。

  半年多的嚴格訓練,今日終見成果,從下船到列陣僅僅用了一刻時間,這對明末時期的軍隊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要知道這可是七千人的的方陣啊!

  在岱山軍步兵下船列陣這段時間,清兵一直試圖進行騷擾阻止,可是在船上火炮的不斷轟擊之下,大多數清兵都不願冒着生命危險越過炮彈組成的那道死亡之線,隻能遠遠地對着河岸射箭,可是這麼遠的距離箭矢對正下船的岱山軍連騷擾都算不上。

  看着遠處明軍不斷下船,孔有德急的破口大罵,可是他的罵聲卻被炮聲遮蓋,根本傳不到對岸。

  說到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戰場上的态勢。
這條東西走向不知道什麼名字的小河和南北向的運河相交彙,任思齊帶着三千士兵乘坐一百艘江船被堵在河中,而為了夾擊任思齊部,清兵的兵力被一分為二,一半位于南岸,一半位于北岸。
清兵的總兵力一萬八千人,在剛才的戰鬥中死在岱山軍槍下兩千餘人,現在僅剩一萬六千。
因為戰馬泅渡河流不方便,其中三千騎兵卻都在北岸。
在南岸夾擊任思齊船隊的是泅渡過河的八千步兵。
以孔有德和耿仲明的地位,貴為王爺自然不願像小兵一樣從河水中遊到對岸指揮。
實際上南岸八千清軍的指揮着隻是清軍的一個參領,名叫何貴,是孔有德的老部下。

  而現在南岸這八千清軍既要壓制住河中任思齊部三千明軍,又要對付從運河上岸的李彥直率領的明軍,兵力可謂捉襟見肘。

  想渡河到南岸支援,那得看小河中的三千明軍答不答應!

  而且人在北岸,孔有德和耿仲明二人又無法直接指揮戰鬥,現在能做的唯有命令北岸的五千步兵繞道下遊泅渡過河前去支援。

  在孔有德的命令下,五千清軍步兵向着下遊而去,試圖泅渡上岸支援。

  見到運河上李彥直統帥大軍前來營救,任思齊的心落了下來。
為了給南岸的清軍以壓力,他下令船上所有火槍手全力攻擊南岸的清軍,并作出試圖登岸的舉動,逼得八千清兵不得不留下三千人來防止河中明軍下船上岸。
于此同時,任思齊又派了位于最後的二十條江船掉頭往下遊去阻止北岸的清軍泅渡。

  有船上明軍在,北岸的清兵根本就無法再渡過河,也根本不敢再下水,逼得孔有德不得不召回這五千步兵,改派三千騎兵繞道前去南岸支援。

  在河的上遊五裡處有座小橋,清軍騎兵可以從那裡繞到南岸去。

  運河中的船隊處于和清兵相持階段,現在援軍成了決戰的主力。

  七千步兵列成方陣之後,運河上的火炮停止了轟擊,步兵方陣邁着整齊的步伐,踩着鼓點向着清軍逼去。
每一營中都有專門的鼓手,整支大軍七八十名鼓手同時敲鼓,鼓聲震天使得岱山軍士兵士氣高昂,鼓聲傳到對面的清兵耳中,震得他們駭然變色。

  孔有德耿仲明手下的清兵,都是原東江兵和山東兵。
自從投清之後,過慣了狐假虎威的日子,最近幾年面對明軍接連勝利,從無敗績。
除了最近一年和大順軍作戰打過幾場硬仗以外,還從沒有見過敢主動向他們進攻的明軍。

  連續的勝利,讓這些八旗漢軍也膨脹了了起來,根本瞧不起他們原本的同僚。

  說來也怪,大部分明軍在朝廷治下時戰力都渣的不行,從來不敢打硬仗。
可是一投到清兵陣營,戰力立馬提升了一大截,面對以前同一陣營的明軍戰力呈壓倒之勢。

  這一方面是滿人都軍紀要求嚴格,對敗軍之将從不手軟,導緻投降的漢軍再也不敢像從前那樣。
另一方面就是狐假虎威的心理優勢了,背靠着無敵的八旗兵,這些八旗漢軍也跟着抖了起來。

  帶隊的清軍參領何貴見到明軍攻了過來,自然不願輸了陣仗,立刻指揮着五千清兵迎了上去。
在何貴看來,明軍的戰力全都不值一提,哪怕是對面這支明軍的陣列排的更整齊一些。

  兩支軍隊從相距兩百多步的距離相互靠近,緩緩向對方逼去。

  一千多個清軍弓箭手走在最前,箭矢已經搭在弓上,就等着進入射程之後,立刻拉弓齊射。
同樣數量的刀盾手走在弓兵身側,舉着盾牌護住身邊的弓兵。

  岱山軍的兩千火槍手在船上早就裝填好火藥,全部端着火槍瞄向對面的清軍陣列,以清軍的密集程度隻要進入了射程,斷然沒有不中的道理。

  五千清兵有三分之一的人有铠甲,大多是綿甲,将領則多是鎖子甲。
剩下的也都穿着皮甲,弓箭兵是遠程兵不需要近身肉搏,卻也人人都有一領鴛鴦戰襖。
當然他們的甲胄大都是從明軍手裡繳獲的,可是若論防禦來說,清兵的防禦要在大多數明軍軍隊之上。
哪怕這隻是一支八旗漢軍。

  和清軍相比,岱山軍的裝備就要寒酸了許多,除了人人一件的鴛鴦戰襖之外,盔甲數量十分之少。
畢竟岱山軍成軍時間太短,擴張的速度太快,以岱山工坊的産能還做不到給每人都配上一副盔甲。
所以隻有總旗以上的軍官才能配上一副盔甲。

  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戰争一觸即發!

  ps:不太擅長描寫戰鬥場面,總想寫的更詳細一些。
晚上争取再加更一章。
(未完待續。
)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