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或中東地區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
“中東”地理上也是亞洲西部與非洲東北部的地區。
華皇來的時候,就是經過中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過來的,總的來說,華皇對于這個地方的氣候環境,還是偏喜歡的。
它包括部分西亞和非洲埃及。
中東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其中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最廣。
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歐洲和亞洲,中東自古以來是東西方交通樞紐,位于“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為争奪寶貴的淡水資源和石油資源,以及宗教文化差異,導緻常年戰争不斷。
華皇沒有想過再增加行省,就隻好走同列強同樣的殖民地道路了,問題是,列強發展殖民地已經幾百年的曆史,而且,現在除了非洲,幾乎全世界的土地都瓜分殆盡,能被殖民的國家,都有帝國滲透進去了,萌總裁如果想帶領華國去分一杯羹,需要更加高超的手腕。
中東大部分為西亞,但與西亞的區别是:1.中東不包括阿富汗。
2.中東包括非洲北部國家埃及。
3.中東包括了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色雷斯)。
4.其口訣為中東=西亞-阿富汗+埃及+土耳其的歐洲部分。
但是在華皇這裡,華皇是将阿富汗看成中東地區的一部分的,在華皇的中東聯邦計劃當中,也是将阿富汗考慮進去了的。
現在阿富汗被英國人的勢力控制,而中東地區離英國本土并不算遠,在這裡同英國人對抗,華國在地理上占不到多大的便宜了。
“陛下,為什麼要将阿富汗劃到中東地區去?
”葉卡婕琳娜克裡莫娃問道。
萌總裁笑道:“為了方便今後政策的覆蓋,而且,阿富汗對于中東地區的重要性是不用說的。
”
葉卡婕琳娜克裡莫娃點了點頭,原來陛下是出于方便的考慮。
中東是一灣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其處在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地位。
其三洲具體指亞歐非三大洲,五海具體指裡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
其中裡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陸鹹水湖。
交通便利,海陸空的路線,可順利運送石油到各國。
位于“五海三洲兩洋”之地的中東,是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接西方和東方的要道,也是歐洲經北非到西亞的樞紐和咽喉。
中東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為世界曆史上資本主義列強逐鹿、兵家必争之地。
華皇要想崛起,肯定不能一步步的按部就班的去啃脆弱闆塊,而是直接卡位,去和列強争奪最炙手可熱的地段。
加上華皇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因為華皇是重生巨巨的關系,現在全世界隻有華國有内燃機的應用,有汽車的生産,但是華皇知道,用不了多少年,全世界将要進入電氣和石油的時代,誰掌握的石油資源越多,誰就越占便宜,所以,華皇對于先行到南亞去和英法争鋒,并不感冒。
中東問題是資本主義列強争奪的曆史産物,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熱點問題。
中東地區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高原的邊緣有較高的山嶺聳立。
平原面積狹小,主要分布在埃及的尼羅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内的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指的是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它們分别是古代埃及文化和古巴比倫文化的搖籃。
此外,地中海沿岸也有狹窄平原。
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還有一個由于斷裂陷落而成的死海。
中東地區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争。
一個祖先,兩個民族。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其居民稱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島閃米特人的一支。
約公元前11世紀,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
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首次稱該地區為“巴勒斯坦”,即希臘語“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約公元前1900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即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共同的先知)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
據《聖經》所說,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
後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衆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後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于這一支系。
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以實瑪利,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阿拉伯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後裔。
穆罕默德創教初期,猶太人和基督徒對他采取敵視态度。
随着穆罕默德追随者不斷增加,阿拉伯騎兵也開始對外擴張。
7世紀時伊斯蘭教分裂。
擁戴穆罕默德後裔的人和接受哈裡發代表真主的人逐漸形成“什葉派”和“遜尼派”。
18世紀末,随着拿破侖入侵奧斯曼帝國(最後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國家),其他歐洲資本主義列強(基督教世界)也開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和屬地,建立殖民地。
19世紀,由于伊斯蘭教在各類社會沖突與社會變遷中(主要是帝國主義對伊斯蘭世界的侵略與掠奪,即對伊斯蘭國家的殖民化與半殖民化),逐漸引發伊斯蘭教複興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的革命運動。
華皇指示的建立阿什哈巴德直轄市,和向中東地區銷售武器,都是針對英國人的。
由于華國突然性的奪取了西伯利亞和中亞省,大大削弱了沙俄的實力,同樣也将沙俄的兵力逼的更加集中在歐洲一塊,沙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萬大軍還是能夠掏出來的,雖然被華軍趕走,但是影響力還在,政治上,軍事上,華國就不能單獨考慮英國,還要考慮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沙俄帝國,甚至要考慮奧匈帝國和德國,法國,等列強。
這也是為什麼卡特麗娜卡芙公主對于華皇要接人中東問題而擔憂的原因,華國的實力,跑到這座世界政治軍事的中心大舞台上表演,實力肯定是不夠的,這就對技術的要求,太高了。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
曆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裡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在這裡彙聚。
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
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聖城。
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緻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蘭國家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國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斯坦、馬來西亞這樣的其他民族國家。
其民族分别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普什圖人、馬來人。
阿拉伯國家是以阿拉伯族為主體的國家的總稱,包括沙特、伊拉克、利比亞、黎巴嫩等。
阿拉伯國家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為主,但黎巴嫩人是阿拉伯人。
在西方文藝複興的影響下,由馬丁・路德發起的16世紀基督宗教改革運動中,天主教教會分裂出新教。
基督新教的改革運動同時,也是歐洲政治、經濟發展處于轉型期間,新教強調通過深入教徒的現世生活去請求上帝的救贖。
新教這種對世俗行為的鼓勵,使得人們在追求商業利潤時解除了犯罪感,使得商業資本主義的各個運行領域都有了宗教的最後依據。
在一戰中,西方國家本身是與阿拉伯諸國結盟以對抗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奧斯曼帝國。
中東阿拉伯人的建國理想(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國家)經曆了一個十分曲折的過程。
阿拉伯人試圖擺脫土耳其人統治,在大叙利亞建立阿拉伯國家(自古以來,叙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被視為一個整體)。
但是在原本的曆史中,在一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為了自身利益将叙利亞分割成四個區域。
二戰後,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建國,徹底粉碎了他們的夢想。
同時,伊斯蘭社會不斷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的侵蝕,西方資本主義所倡導的人文主義、寬容、自立、科學、理性和民主等一整套文化價值體系緩慢影響着伊斯蘭世界。
這一點,從飲食文化上就可以看出來。
現在,中東地區的形勢是,大部分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英國和其他列強在積極滲透。
華皇問道:“你覺得阿拉伯菜怎麼樣?
”
葉卡婕琳娜克裡莫娃一怔,搞不懂陛下是什麼意思?
怎麼忽然問起吃菜?
點頭道:“不是很喜歡,也不是很讨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