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費理上台後,不但沒有鼓吹收複失地,反而把橄榄枝遞向俾斯麥,令德國暫時走出困局,不再需要在奧地利或俄羅斯、奧地利或意大利之間作出選擇。
俾斯麥因此贊成茹費理進行殖民擴張,更沒有和法國進行擴張海外領土的競賽,隻建立了幾個小型殖民地,以滿足國内帝國主義者的要求。
俾斯麥認為德國和法國都有一個對手,那就是英國,他希望兩國以此為契機,聯手對抗英國,建立兩大西歐國家的聯盟。
茹費理也是一個帝國主義者。
為擺脫政治上的混亂局面,企圖通過殖民為戰敗找到新的補償,他在議會中發言“不許共和國制訂殖民政策,那将是可憎的,反法蘭西的。
”
“當我們在我們自己規定的明智和審慎的範圍内做這件大事時,我們是在為後代造福”。
費裡任内期間,法國不斷進行殖民擴張。
“看來,華皇這次到巴黎來,是向我們示威的,他們想讓我們知道,他們已經擺脫了日本的麻煩,已經在日本的九州島站穩了腳跟,亞洲事務以後應該由華國說了算,似乎,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了。
”茹費理手舞足蹈,義憤填膺,似乎和華皇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事實上,華皇在上一次以商人的身份到歐洲的時候,就見過茹費理一次,兩個人都沒有對對方留下什麼好印象。
華皇的不好印象,主要來自他後世的那一點點少的可憐的曆史知識,稍微知道一點曆史的人,都不可能沒有聽說過茹費理,這個中法戰争的罪魁禍首。
而茹費理看不上華皇,主要因為華皇當時隻是一個兩三歲的小孩,居然能說話,像是一個神話。
萌總裁的神童之名,在華國受到老百姓的敬畏,但是在西方世界,就不是太感冒了。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現在的茹費理這麼讨厭華皇,肯定是因為華國,華皇和華國的崛起,影響了茹費理想要在亞洲開拓殖民地的大計!
而且,事實上,華國已經在此前同法國在越南交過一次手了,雙方面都深切的感覺到,他們的第二次交手,随時會爆發,尤其是在華國現在強大了之後。
中國與越南山川相連,唇齒相依,自古以來關系密切。
19世紀以前法國天主教勢力已侵入越南。
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争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稱為交址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
接着就由西貢出發探測沿湄公河通往中國的航路,在發現湄公河的上遊瀾滄江不适于航行後,即轉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稱為東京),企圖利用紅河作為入侵中國雲南的通道。
1873年11月(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國派安邺率軍百餘人侵襲并攻陷河内及其附近各地。
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當時駐紮在中越邊境保勝地方(今老街)的中國人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
同年12月,黑旗軍在河内城郊大敗法軍,擊斃安邺,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
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訛詐下,在西貢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即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向法國開放紅河,并給予法國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種權益。
1875年5月25日,法國照會清政府,通告該約内容,意在争取清政府的承認,從而排除在曆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國在越南的影響。
6月15日清政府複照,對該條約不予承認。
由法國總理茹費理主導的法國議會通過了二百四十萬法郎的軍費用于越南。
在這種時候,華皇的訪問,尤其華國正同英國在外交上關系緊張,這些都讓法國對華國的敵對情緒很嚴重。
萌總裁本人對法國的印象也不好,一定程度上也是法國自己倒黴。
法國在曆史上,就沒有怎麼出彩過,玩得好的時候,總遇到旁邊玩得更好的搶關注度;玩砸的時候,底下卻沒人墊背結果慘遭圍觀。
耶拿打得好,但沒幾年滑鐵盧被人家捉去了皇帝,然後大衆注意力都被威靈頓吸引走了;色當時又被人捉去了皇帝,但同時期歐陸上并沒有更慘的,于是被人圍觀個現行;二戰開始六周投降,而其他列強不管勝負扛得時間都遠遠更長,于是又被圍觀;自由法國不屈不撓打得不錯,但盟軍主角是美英,所以曆史關注度上并沒有太大卵用;殖民地廣袤值得一提,問題是作為第二名,聲望值始終被作為第一名的英國人在上面壓着;冷戰期間獨立自主,值得欽佩,但畢竟國際舞台上的主戲是美蘇争霸,于是又被忽視了。
在這種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裡的狀态下,太容易招黑了。
不過,這也和華皇的曆史知識有限有關系。
在軍迷的圈子裡看法國,法國當然被黑的很慘。
軍迷無非是以戰勝戰敗,華皇的一點點曆史知識,偏偏多半都來自軍事曆史。
法國國力強弱這樣一個角度看一個國家,這樣的視角無疑是片面的。
在後世的英語國家,換言之美國主導的世界,法國的影響力在邊緣化,美國的商業價值觀在向全世界擴散,所以華皇更容易看到美國的優秀而加以崇拜。
而法國學界20世紀以降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這些深層次的東西,像華皇這樣的普通人往往是看不到的。
法國文化界低調,也和法語國際地位的下降不無關系。
19世紀的巴黎和維也納并稱歐陸文化首都。
1900年的巴黎以奧運會和萬國博覽會成為世界的焦點。
從19世紀末到二戰之前,巴黎以其咖啡館文化,沙龍文化,繼續保持着歐洲藝術文化首都的地位。
法國有科布西耶,想起薩特,本雅明,德裡達,福柯。
有雨果這樣的文豪巨擘,亦有羅丹這樣的偉大的藝術家。
從海明威到昆德拉,從茨威格到托馬斯曼,法國都對他們有特殊的意義。
法國文學深刻影響着以陀斯妥耶夫斯基為代表的俄語文學家。
法國各個時期的社會思潮都開世界思想領域之先。
波伏娃以她的《第二性》開創女權主義運動,這些恐怕遠比普法戰争戰敗,二戰中第三共和國亡國,巴黎淪陷對文明重要的多。
從文化上來講,德國隻有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能和法國相提并論。
德意志文化雖然曆史悠久,底蘊深厚。
但是真正作為主流文化登堂入室的崛起是從18世紀的狂飙突進運動開始的。
像尼采說的,在當時德國人各方面都還是戰敗的法國人的學徒。
在這個時期德國和法國兩國甚至連國力也旗鼓相當。
然而法國依舊保有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的地位。
普法戰争後,“歐洲失去了一個主婦,又迎來了一個主人”。
當然,重要煤鐵産區阿爾薩斯―洛林的失守(實際上隻割讓了五分之三)對于法國的工業化進程無疑是一個緻命的打擊。
這也使得在這之後的幾十年裡法國的制造業再也沒有獨立和德國分庭抗禮的能力。
相比之下,50億法郎(合7億兩白銀)的賠款倒是顯得無關緊要。
僅1872年法蘭西銀行就發行了450億法郎的國債。
第三共和國時期的法國政治上内耗嚴重,經濟上偏重于金融業和高利貸資本主義,人口增長緩慢。
自然不再具備和德國争奪歐洲霸權的能力。
卻成為了歐陸實力僅次于德國的制衡力量。
這才有了後來的《摯誠協定》,使英法兩國終于消解了長達幾個世紀的敵意,成為了緊密相連的盟友。
普法打的很漂亮。
使得德國的義務兵役制和參謀本部制度最終壓垮了法國的傳統的募兵制。
二戰亦然,步炮協同和永備要塞防禦戰術敗在了先進的裝甲突擊戰術之下。
但那又如何呢?
是英國和法國締造了近代文明和世界秩序。
他們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四大洋,他們的文學,藝術,科學都在突飛猛進。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夏的社會變得越發的保守僵化,死氣沉沉。
封建制度在17世紀的中國徹底走到了死胡同。
就如同易中天所說,越是趨于完善,越是走向死亡。
這個近代文明的主要締造者,歐洲的燈塔,文學藝術的殿堂?
就因為他打了兩場可笑的敗仗?
不過,在華皇的世界中,的确是這樣,這個時候的華皇的世界觀,仍然是狹隘的,隻知道以成敗論輸赢,華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
“總理先生,放平靜心情吧,你總不能要求他們立刻滾蛋吧?
”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倒是沒有茹費理這麼生氣。
“總統先生,你一定要重視華國的問題,雖然清廷已經倒台了,這個新的國家才剛剛建立不久,但是他将來一定是我們的心腹大患,或者說,現在已經是我們的心腹大患了!
”茹費理瞪着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