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九月下,随着袁紹的病死,冀州郡縣皆降,冀州劃入晉公張遼治下。
張遼以袁基為魏郡太守,田豐為巨鹿太守,其餘郡縣也由荀彧拟定官員,迅速上任,掌控河北。
曹操在兖州聽到袁紹敗亡的消息,立即知道張遼沒有死,他一邊設靈祭祀袁紹,奏天子追袁紹為魏侯,以袁紹長子袁譚為車騎将軍,一邊指責張遼包藏禍心,煽動亂民颠覆社稷,又興不義之師,殘害忠臣義士袁紹。
這是曹操第一次公然對張遼開火。
張遼的回應非常直接,他沒有任何推脫,也沒讓李儒當替罪羊,而是直截了當地将雒陽之事擔了下來,并直言道:忠心輔佐朝廷數載,自問有功,更不曾逾越,卻被昏君和佞臣謀害,險些身死,自要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如今算是兩清,若關東再做糾纏,直接興兵讨伐。
張遼如此直白的回答令天下嘩然,關東許多名士與儒生痛心疾首斥責張遼,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張遼不虛僞,快意恩仇,是個英雄。
而張遼的這個回答完全出乎了曹操的意料,讓他和程昱準備好的後招一下子卡住了,如鲠在喉,郁悶之極。
他們的實力不及張遼,此番張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河北,更讓他們心憂,本要行迂回之策,在大義和名望上打擊張遼,不想張遼居然直接認了,而且又霸道的将争鬥拉回到了實力比拼上,讓他們不敢再接招了。
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經此一事,荀彧這些手下對張遼卻更忠心了。
因為荀彧等人都知道,雒陽覆天計是李儒瞞着張遼獨自操作的,張遼事先并不知道,事發之時也是生死未蔔,而張遼如今卻為李儒将此事擔了下來,不但李儒心中感激,就是荀彧等人也頗是感動。
一個不惜名聲為他們這些屬下擔當的主公,怎能不令他們忠心輔佐?
而張遼對于關東那些指責自己的人也沒在意,反正都是對立的,遲早要打過去,在意他們的想法做什麼。
如果曹操知道自己弄巧成拙,恐怕會更郁悶了。
……
關東很多人都知道晉公張遼沒死,但消息卻沒有傳到涼州,因為這一個月從關東到涼州的道路和消息渠道早被張遼卡斷了。
馬騰、韓遂等人收到的仍是一個月前關于張遼戰死廬江的消息,至于河北袁紹被平定之事,他們全然不知。
就在這一個月之間,涼州的街頭巷尾不知不覺開始傳唱一曲童謠:
兩三年,始建安,休屠起烽煙;
歎楚漢,折井垣,一馬躍入關;
抟扶搖,鳴岐山,秦起複吞韓。
這首童謠剛開始傳唱時還沒人注意,但随着傳唱越來越廣,登時在本就明争暗鬥、暗流洶湧的涼州掀起了一陣漣漪。
如今的涼州有三股勢力,韓遂、馬騰、宋建。
韓遂本名韓約,字文約,金城人,曾為郡吏,頗有名聲,中平元年前往京師雒陽辦理公務,大将軍何進久聞其名,特與他相見,韓約勸說何進誅滅宦官,何進沒有聽從,韓約請求歸還涼州。
中平元年十一月,羌人北宮伯玉反叛,将時任涼州督軍從事邊允與涼州從事韓約劫為人質,脅迫邊章、韓遂入夥,推舉邊章為首領,邊允改名為邊章,韓約也在此時正式改名為韓遂。
中平四年,韓遂殺邊章及北宮伯玉、李文侯,擁兵十餘萬,進軍包圍隴西,隴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黃衍反,加上漢陽人王國,皆與韓遂連和。
與此同時,涼州刺史耿鄙的司馬、扶風人馬騰也擁兵反叛,耿鄙被殺,韓遂、馬騰等共推王國為主,攻掠三輔地區。
中平五年十一月,王國包圍陳倉,被皇甫嵩和董卓大白,韓遂等人共同廢掉王國,脅迫涼州名士閻忠擔任首領,閻忠憤恨病死,韓遂等人逐漸争權奪利,繼而互相攻殺,勢力不斷分割。
初平二年,董卓遷都長安,邀請韓遂、馬騰共同策劃進攻山東諸将。
二人見天下大亂,也想要依靠董卓起兵,但還沒到長安,董卓就被王允和呂布殺死。
初平三年六月,韓遂、馬騰等率衆詣長安,此時李傕、郭汜控制朝廷,任命韓遂為鎮西将軍,遣還涼州金城郡,馬騰任征西将軍,駐軍右扶風郿縣。
興平元年,關中爆發瘟疫,征東将軍、青州牧張遼征讨關中,與李傕、郭汜大戰,馬騰援助李郭,被張遼打敗。
不久張遼派黃忠、徐榮、張郃征讨關中,将馬騰打回涼州。
随着關東漸漸安定,馬騰不得不與韓遂聯合,二人結為異姓兄弟,馬騰屯兵涼州東部的漢陽、安定、武都三郡,韓遂屯兵涼州西部的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諸郡。
除了馬騰、韓遂之外,還有一人,名為宋建。
宋建出身“涼州義從”,屬于自願從軍的漢人豪強,而且在羌人、胡人中威望很高。
中平元年,宋建追随王國起兵,以家鄉枹罕為根據地,組建了一支數萬人的漢、羌、胡雜合的軍隊,不斷地向四境擴張,成為僅次于馬騰、韓遂的一股勢力。
枹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宋建手下精兵數萬、戰力超強,讓馬騰、韓遂也頗為忌憚,不過宋建沒有與馬騰、韓遂争鋒,也沒有圖謀關中之意,他發動叛亂沒多久,便在枹罕自稱河首平漢王,并改年号、設百官,在群雄當中第一個僭号稱尊。
當時中原戰火不斷,群雄争鬥,鮮有人會注意到遠在西陲竊号自娛的宋建,宋建關起門來稱孤道寡,日子過得還是相當滋潤。
涼州謠的出現,令涼州的形勢變得詭異起來,宋建依舊躲在自己的小王國裡逍遙自在,馬騰、韓遂卻各有了心思。
時人對于童謠、谶言非常崇信,這源自秦漢以來谶緯的盛行,尤其是後漢以來,光武帝劉秀曾以符瑞圖谶起兵,即位後崇信谶緯,“宣布圖谶于天下”,用人施政、各種重大問題的決策,都要依谶緯來決定,對儒家經典的解釋,甚至也要向谶緯看齊,谶緯被稱為内經,地位高于經史子集。
三公因為各種災異走馬換燈的現象就是源于此。
涼州地處邊陲,野蠻勝于文明,而谶緯反而更加盛行,大多人深信不疑,其中就包括了韓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