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後期,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明朝統治危機四伏。
天啟年間,陝西連年水旱災害,加上政府重征、地主盤剝,饑民遍地。
天啟七年(1627年)二月,陝西澄城知縣張鬥耀不顧農民死活,“坐堂比糧”。
白水農民王二忍無可忍,率領饑民沖進縣城,怒殺知縣,從而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澄縣一聲驚雷,鬥争風雲很快席卷陝北和陝中。
1628年,府谷王嘉胤聚衆數千人起事,王二從澄城趕來會合。
接着,安塞高迎祥,漢南王大梁,宜川王左圭、苗美等,也紛紛起義。
膚施人張獻忠在延安起兵,号西營八大王。
起義軍的主要成分是貧苦農民,也有失業的驿卒、嘩變的士兵和手工業者等。
鬥争的烈火迅速蔓延到甘肅、山西。
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傑出的農民領袖李自成參加了起義隊伍。
李自成出生在陝西省米脂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幼年在官僚地主家當牧童,備受淩辱。
他21歲時,父親因貧病交迫死去,他生活無着,到銀川驿站當了名馬夫。
後因地主艾舉人欲加迫害,怒火中燒的李自成遂殺死艾舉人,投奔起義軍。
李自成從小練就一身好武藝,善于騎射,且膂力過人,又有膽略,很快就當上了義軍的隊長。
1631年,他又投介“闖王”高迎祥,号稱“闖将”,自率一軍。
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明廷以楊鶴為三邊總督,對農民起義軍實行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政策。
招撫失敗,明朝廷改用洪承疇為總督,後又提升他為兵部尚書,命他統率陝西、山西、河南、四川和湖廣各路官軍,對起義軍進行大規模的圍剿。
十三家七十二營農民軍領導人聚會河南荥陽,商讨作戰方略。
李自成提出了聯合作戰、分兵迎擊的戰略思想,得到了各首領的贊同,于是兵分五路,迎擊官軍。
農民軍團結一緻,各路大軍取得節節勝利,直接威逼鳳陽、南京。
明王朝恐慌萬狀,繼續增兵。
1636年,高迎祥不幸被捕犧牲。
1638年,張獻忠又一度受撫于明朝,起義軍陷于困難境地。
但當明軍忙于應付自東北南下的清軍時,起義軍又恢複了生機。
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号,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
1641年,“闖王”李自成率起義軍攻破洛陽,殺福王朱常洵。
接着李自成領軍進圍開封,殲滅明軍主力。
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自稱“新順王”,創立新順政權。
1644年,李自成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國。
在攻下太原、大同、宣府、居庸關、昌平後,大順軍于同年農曆三月,攻占北京。
崇祯帝在煤山自缢,統治中國達270多年的明王朝宣告滅亡。
不久,張獻忠也在成都稱帝,建立了“大順”政權。
李自成進京後,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政權建設。
中央機構基本上因襲明朝,有的隻改換名稱。
與此同時,對罪大惡極的大官僚大地主加以鎮壓,并用暴力逼迫明朝貴族大臣、貪官污吏交出平日剝削來的金銀财寶。
在“均田”口号的推動下,某些地區的農民奪取了土地。
但是,由于軍事上節節勝利,大順領導者竟滋長起驕傲麻痹思想,以為明朝覆滅,天下從此太平了。
對于盤踞在江南的明朝殘餘勢力,隻派少數軍隊出征。
對于屯兵山海關的吳三桂更抱着幻想,以為隻要用金錢和封爵招撫就可以使他為大順守衛山海關。
一些大将開始追求享樂,把戰鬥任務丢在一邊,有些士兵也想富貴還鄉。
所以,當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之時,大順軍猝不及防,一觸即潰。
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大順軍撤出北京,在清兵追擊下,連連敗退。
次年四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地主武裝襲擊,不幸身亡。
1646年冬,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坡兵敗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