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動
多爾衮晃動着有些昏沉的腦袋,思索着皇太極提出來的種種問題。
說實話,近日他一直沉湎于多铎之死無法自拔,還真沒有認真考慮這些事情。
好在他畢竟不是無能之輩,雖不如皇太極驚才絕豔,可一般人的智商還是有的,尤其是在有提示的情況下。
“皇兄可是指他清剿晉商的行動?
”多爾衮有些不确定的回答。
和晉商的聯系,一直是由皇太極親自掌握,他并沒有插手。
隻知道晉商對大清的重要性,再具體的就沒有過問。
“不錯!
”
皇太極贊許的緩緩點頭,這是多爾衮不同多铎和阿濟格的地方,不是一味崇尚武力,知道軟實力的重要性。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後金從深山老林走出來才多少年光景,沒有文化,沒有曆史,還隻是一群野蠻人。
平日裡大戰的一些戰術,還是從漢人三國志裡面學習,族人又能有多大出息?
要不是皇太極手腕高超,四處挪騰算計,建奴真難以發展到如此地步?
“大明将領秦浩明不知從何得到信息,把和大清有密約的晉商連根拔起,這一步可以說斷了大清的命脈。
十四弟不知道,晉商對大清的崛起有多麼重要?
”
皇太極臉色沉重,肥胖的大手端着酒杯,搖頭凝神說道:
“食物、棉麻、铠甲、鐵器……乃至生活所需的一切用品,大清都無法做到自給自足。
不僅如此,沒有他們,我們的東珠、人參、皮毛等皆無法銷售給大明,用來換取大清需要的任何戰略物質。
毫不誇張的說,有晉商在,大清無後顧之憂,隻要厲兵秣馬,從大明劫掠錢财即可。
可現在沒有他們,大清已經陷入困頓之地。
”
迎着多爾衮不解的目光,皇太極起身繼續解釋道:“十四弟認真想想,即使以大明原先的不堪,大清入關劫掠,又能得到什麼東西?
無非是人口财物,最多還有糧食。
可單靠劫掠,我們根本無法獲得源源不斷且對大清有用的戰略物質。
”
多爾衮點點頭,深有同感。
入關劫掠大明,隻是戰略上的需要,目的是打擊大明的戰争潛力。
至于說獲得的戰略物資,肯定不如朝廷有系統有針對性的購買得到得多。
更何況,有些戰略物資多在江南沿海,大清鞭長莫及。
再說,入關劫掠,那也是有風險的,戰争畢竟是要死人的。
沒有這些晉商的幫助,皇太極說大清危在旦夕還真不是危言聳聽。
怪不得以當初父漢如此嗜殺之人,對大明晉商也是恭禮有加,從未刁難他們,原來根由在這裡。
皇太極見多爾衮頻頻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如今的大清,确實需要他們二人攜手,方能渡過危機。
“晉商對大清的作用,并不僅于此!
”皇太極銳利的眼神緊盯着多爾衮,沉聲說道:
“大明幅員千裡,疆域廣袤,戴甲之士百萬,其一舉一動大清根本無法察覺。
可晉商商棧遍布大明全國,朝中權貴和他們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便是西北叛賊,也和他們過從甚秘。
所以,大明但有風吹草動,第一個得到情報的總是他們。
否則,單憑大清布在大明境内的暗探,打打殺殺跑跑腿的事情尚可,可要和大明朝廷上層有什麼聯系,卻是力有不逮,更不用說得到情報……”
說到後面,皇太極肥胖的臉上唏噓不已,顯然是痛惜晉商的毀滅。
皇太極的舉動,多爾衮感到很是怪異很是可笑。
大清的君主,居然懷念大明的商人,這要傳出去,簡直要令多少人詫異。
“可笑嗎?
”皇太極背負雙手,眼中隐晦莫名,說不清是慶幸還是傷感,隻是喃喃自語說道:
“朕早就說過,大明是一個龐然大物,大清和其相比,不過是螢火之光,微不足道。
我們現在的舉動,充其量隻是一群鬣狗,趁猛虎不注意,從他的嘴裡奪食。
等他們醒悟過來,大清将無任何機會。
這也是一直以來,朕願意和大明和議,甚至甯願犧牲一些名分上的東西。
可惜,大明崇祯皇帝卻死活不答應。
哪怕他們軍事上節節敗退?
”
皇太極慷然歎道。
大明的铮铮鐵骨,他是有領教。
過去,軍事上節節勝利,尚無法讓崇祯低頭。
現在,恐怕會更難。
想到這裡,皇太極搖頭對多爾衮沉聲說道:
“曾經有一段時間,朕以為大清照此發展下去,積蓄實力,待到時機成熟,終将有機會入主漢人江山。
可惜,此次遼東大戰讓朕看清了事實,漢人終究人才濟濟英雄輩出,大清不如多矣!
秦浩明、閻應元、張雲、盧欣榮、吳鋒、顔蟄……原本皆是籍籍無名之輩,不意卻讓大清損兵折将,以至于岌岌可危。
”
皇太極這段時間功課做得很足,把定南軍留在遼東和朝鮮将領都派人了解打探,此刻竟然如數家珍。
“也不盡然!
”多爾衮有些不服氣的傲然答道:
“不說他們,便是大明曆屆遼東督撫中,熊廷弼,王化貞,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中,哪一個不是大明的英雄人物?
可他們,又有誰能阻擋大清崛起的步伐?
說到底,他們根本無法掌控遼東将門,大明的内耗是……”
話說到這裡戈然而止,多爾衮終于回過神,同時也明白皇太極今日到此的目的和他所看到的憂慮。
大明軍隊作戰能力真比大清差嗎?
多爾衮統兵多年,自然深知不是如此。
都是兩個肩膀一個腦袋,誰也沒三頭六臂,不見得誰比誰強。
甚至,許多遼東将門世家子弟,從小習武打熬體力,個人作戰能力并不比大清勇士差。
四川白杆兵、浙江戚家殘軍、關甯鐵騎、九邊軍将,都足以和大清一較高下。
而且,在許多小規模作戰中,他們可能更勝一籌。
卻唯獨在大規模作戰,即使在大明兵力占優的情況下,失敗的一定是明軍。
原因何在?
還不是人心不齊,軍中山頭林立,派系衆多,誰也不肯出死力導緻。
誰都把自己的家丁看成是保命的本錢,不肯用于戰場厮殺,方有大清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赫赫威名。
當然,大清也有八旗,也有派系,也有争鬥,可畢竟人少,便于掌控。
再加上皇太極威望日漸高漲,故而此類現象較少。
想到這裡,多爾衮眼中複雜難明。
自己和皇太極相比,終究在眼界和格局上多有不如,尤其是在細微之處。
PS:感謝書友元寶媽媽111、書友20170411132658683打賞,銘感盛情!
感謝諸君的繼續支持,阿土唯有半夜碼字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