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盛唐神話

大唐經營西域記(上)

盛唐神話 長安夢入 14563 2024-01-31 01:14

  第一節:為了讓即使完全不知道這場戰役的人也能夠大緻了解這段曆史,我們來把出場的各方勢力挨個簡單介紹一遍。

  一、大唐

  公元618年建立,李世民登基後,唐朝迎來第一個高峰。
貞觀四年(630),滅亡東*突厥以後,唐朝開始了征服西域的腳步,先後平定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在西域設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一百多年來,不斷迎戰新的對手,并大多獲得勝利,先是東*突厥,後是西域諸國,再是西突厥,然後是吐蕃,再後是後突厥,突騎施,再再後在怛羅斯對上大食且慘敗。
按照唐朝的尿性和以往的經曆(如再跟西突厥和吐蕃的交手中,多次失敗,安西四鎮多次失守,最後都卷土重來,反敗為勝,而他的對手都是先後滅亡),後面扳回來極有可能,然而安史之亂的爆發将所有的一切通通葬送,唐朝不得不退出西域,百年之功,毀于一旦。
下面的故事裡大唐是主角。

  二、大食

  大食差不多與唐同時建立并興起,史稱阿拉伯帝國。
是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從建立之初就開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擴張,疆域擴大了幾十倍。
是唐朝在西域的主要競争對手,和實力最強大的敵人。
大食向西的擴張我們不去管它,7世紀中期大食征服有幾千年曆史的波斯之後,又開始攻占中亞河中地區,當地的粟特人昭武九姓不是他的對手很快就被征服,占領。
大食人占領,奴役這個地區長達80年多久,中間有幾次被當地人聯合後**人,和突騎施人給趕跑過,但後來突騎施政權衰弱,大食又重新占領了河中地區,并謀求繼續向東擴張,占領唐朝的安西四鎮。
另在怛羅斯之戰不久前,大食剛剛改朝換代,由黑衣大食取代白衣大食,河中地區多有叛亂,黑衣大食以殘暴的手段鎮壓了叛亂,并在當地有大量駐軍,怛羅斯之戰打敗唐朝之後,因為攝于唐軍戰鬥力的強大未敢繼續東進,後國内也發生内亂,平底内亂後想繼續東進時,吐蕃接替了唐朝的位置,抵禦大食的擴張很多年。
因此大食的國土一直沒有越過蔥嶺,但河中地區被他牢牢占據,并在這段時間裡完成了YSL化。
下面的故事裡大食是大反派。

  三、吐蕃

  吐蕃是對唐朝威脅最大的勢力,在安史之亂後不久,曾經攻占過唐朝的都城長安。
吐蕃在今天的青藏高原,其建立和興起也幾乎和唐朝同步(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地球最強大的三個勢力同時興起)。
在李世民時期,雙方理智地選擇了和平,唐朝還嫁了個文成公主過去,帶去了大量農業手工業的先進技術(後來看,我覺得有點像資敵啊)。
但當時雙方都處在上升期和擴張期,又緊挨着,于是在幾十年後,吐蕃調整好内部之後選擇了向唐朝動手,從那時起,一直到怛羅斯之戰上百年時間裡,貌似吐蕃一直都是敗多勝少,但根基一直都在,後來唐朝内亂,由極盛轉為極衰,吐蕃趁機攻占過唐朝的首都長安,後被郭子儀趕跑,但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一直騷擾唐朝。
下面的故事裡,吐蕃是二号反派,專業坑唐朝100年。

  四、河中昭武九姓粟特人

  這裡要解釋3個概念。
河中,又稱中亞河中地區,其位置大約在包括今烏茲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因兩條河而得名。
在蔥嶺以西,鹹海以東,一南一北有兩條東南→西北流向的兩條大河,分别是阿姆河(唐時稱烏浒水)和錫爾河(藥殺水),這兩條河流經的區域和兩河夾在中間的澤拉夫尚河流域這片肥沃的綠洲之地就被稱為河中。

  當時占據這裡的是一群被稱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
他們建有一些小國,有康國,米國,曹國,何國,安國,石國,捍(钹汗)等,其中曹國又分東曹,西曹,中曹,所以又稱昭武九國。
其中康國是他們的宗主國,米國國王和康國國王是親兄弟,安國離大食呼羅珊首府最近所以被欺負地最慘,怛羅斯之戰前剛剛被屠城,石國和拔汗那在昭武九姓的最東邊,石國在東北,最靠近突騎施(突厥),那個時候石國有正副兩王,且都是突厥人,怛羅斯之戰爆發前,石國已經突厥化,拔汗那最靠近安西四鎮,跟唐朝關系也最親密,昭武九姓中唯一娶了唐朝公主的國家。

  昭武九姓粟特人長期往來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以長于經商聞名于歐亞大陸,可以說昭武九姓粟特人在當時幾乎壟斷了絲綢之路的所有生意,十分富有。
同時又占據河中最為肥沃的綠洲,偏偏還不甚善戰,所以河中之地便成了各方觊觎和争奪的重點對象,但這80多年内的大多數時間被大食所占領,掠奪,奴役,而它在名義上又是内附于唐朝的,歸安西都護府管轄。
所以怛羅斯之戰的實質,按我的理解,其實就是唐與大食争奪河中地區的統治權。

  五、突騎施

  突騎施其實是西突厥的一部。
西突厥有十部(十姓),突騎施是其中一部。
西突厥被唐消滅以後,突厥人還在西突厥故地生活,其頭領為酋長,仍稱可汗。
突厥王姓阿史那斛瑟羅可汗殘暴,不為突厥所附,而當時的突騎施部首領烏質勒﹐能撫士﹐有威信﹐胡人順附。
說白些,就是突厥王室後代阿史那斛瑟羅罩不住,烏質勒罩得住,于是便奪了斛瑟羅他的權,吞并了阿史那斛瑟羅的原有領地,建立了突騎施。

  前兩代突騎施首領是是烏質勒和他的兒子娑葛,後來娑葛助唐伐後**,為敵所敗,被後突厥默啜可汗擒殺(發生在711年),是一位為唐捐軀的英雄。
娑葛死後突騎施混亂了5年,直到公元716年蘇祿複建突騎施汗國,其核心部落已易為車鼻施部,可以稱之為突騎施車鼻施汗朝。

  簡單說一下突騎施的三姓。
突騎施有三大核心部落,分别是突騎施、車鼻施、處大昆三姓。
汗國的創立者烏質勒、娑葛父子出身于突騎施部,雄主蘇祿出身于車鼻施部,其權臣重宰常出身處大昆部,故突厥儒尼碑文中有“三姓突騎施”之稱。
其中蘇祿所在車鼻施部又叫黑姓突騎施,其他兩姓又叫黃姓突騎施。
這種叫法大約來源于他們的頭發和眼睛,即黑姓突騎施人黑頭發,黑眼睛,其他兩姓則是黃頭發黃眼睛。

  蘇祿可汗時代的突騎施是最強大的突騎施,時間也最長,扮演的角色也最為重要,與唐的關系也最為複雜。
大緻可以分為六個階段:1初建時的互相需要,2後來企圖聯合大食把安西軍趕出西域,3再後來的與唐朝合作,掠奪河中粟特,對抗大食,這是突騎施與唐的蜜月黃金期,也是突騎施最強盛的時期。
4雙方慢慢産生不和,時有摩擦,且多是突騎施攻打安西四鎮或企圖奪取安西四鎮,但這時雙方還未撕破臉,5雙方關系破裂,徹底撕破臉打起來,這個時候唐甚至聯合大食一起打擊突騎施,6最後是突騎施的分裂和逐漸衰弱。

  文中重點出場的是蘇祿時代的突騎施,所扮演的能左右大局的關鍵角色,其次是蘇祿死後黃黑兩姓相争時候的突騎施,隻扮演了事件導火索的角色。

  六、突厥

  突厥分為四個組成,前突厥,東*突厥,西突厥,後東*突厥。
在隋朝和隋之前,稱為前突厥。
突厥在隋朝的謀劃下,分裂成東*突厥和西突厥。
東*突厥很早(李二初期)就被唐朝滅亡,他們的末代可汗就是那個著名的颉利可汗,在很多電視劇裡都有出場的。

  東*突厥滅亡後,西突厥繼續與唐朝對抗,在大宗死後沒多久,唐高宗李治的時候(658)也被唐消滅,政權不在了,突厥人還在,西突厥故地仍舊有十姓突厥在那生活,突騎施就是這十姓中的一姓,當時唐朝采取的羁縻政策,當地突厥人的首領也稱可汗,其實是羁縻可汗,相當于酋長。
至于後**則是在西突厥滅亡20多年(682)後,由已經歸順唐朝的突厥酋長起兵叛唐建立的,他們的位置大約包括今天内蒙和外蒙。
在下面故事裡出場的主要由西突厥和後**,我們簡稱他們為西突和後突,他們扮演都是拖唐朝後退的角色。

  這裡還要補充一點,每一個突厥(包括突騎施,突騎施也是從突厥裡面分出去的)都有一個複國夢(重建突厥帝國,可以跟唐平起平坐甚至壓過唐朝,如東*突厥鼎盛的時期打到渭水邊上逼李二立城下之盟)。
這是一個深植于他們骨髓深處的夢想,平時還不怎麼發覺,情況一相對有利,就會發芽,覺醒。
其根源來源于對祖上無上榮光的向往(我的祖先是那樣強大,幅員是那麼廣闊,每年都能南下搶劫,那一年還搶到長安渭水邊,帶走了整個長安的财富,想想就讓人激動呢)。
這差不多是有過強大曆史的人類的共性吧,海灣戰争前,傻大木不也做過這樣一個夢麼?

  也正是因為突厥人的這個夢想,所以他們才在臣服唐朝之後又總是時降時叛,情況不秒則降,情況好轉則叛,一百多年來,這種情況從未改變過,唐朝也一直沒找到好的辦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一直被突厥拖後腿。

  七、其他勢力

  1、吐火羅

  吐火羅在蔥嶺以西,河中東南,阿姆河上遊,具體位置差不多等于今天的阿富汗。
這是由突厥人建立的政權,當時内附于唐朝,其國王稱作葉護。
吐火羅曾經收留過落難的波斯王(子),還曾在特定的時刻幫助過波斯王子複國,後來也被大食侵略,向唐朝求過援。
打醬油角色。

  2、波斯

  波斯有幾千年的曆史,跟埃及打過,也跟希臘打過,斯巴達三百勇士打的就是波斯。
這裡出場的是波斯薩珊王朝,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于642年被大食打敗,651年滅亡,其末代皇帝亞茲德格爾德三世的兒子波斯王子卑路斯東逃到吐火羅,受到保護。
期間兩次向唐朝求援要求幫助複國,但當時唐朝有自己的敵人,且路途又太遠而拒絕。
後來卑路斯在吐火羅的幫助下曾短暫打回過故土,但很快又被打跑。
後來(661年)唐高宗派特使來到中亞,成立波斯都督府,立卑路斯為當地都督,第二年年唐又冊封卑路斯為波斯王。

  然而這隻是名義上的,實際上卑路斯這個波斯王差不多等于光杆司令一個。
再後(673年)名叫卑路斯波斯王(子)被大食人不斷逼迫,沿着絲綢之路一路東逃,最後來到長安,并向唐皇奏請于長安醴泉坊建了一座波斯寺,寺建成後不久,卑路斯去世。
卑路斯波斯在唐流亡政府,扮演的是被大反派欺負的可憐蟲角色。

  3、葛邏祿

  葛邏祿在怛羅斯之戰中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正是由于他的背叛,陣後偷襲唐軍,直接導緻了唐軍的失敗。
這是個N姓家奴,夾在東*突厥和西突厥之間,常随東西突厥之興衰而叛附不常。
也就是說東*突厥興,則臣屬東*突厥,西突厥興盛,則臣屬西突厥,中間還臣屬過薛延陀汗國和突騎施。
後突騎施娑葛可汗被後突(後突厥,這裡簡稱後突,前面有提過)默啜可汗擒殺,突騎施陷入混亂,葛邏祿又臣屬後突。

  再後來,默啜可汗身死,後突逐漸衰敗,葛邏祿又在唐朝的支持下和回纥多次攻打後突。
怛羅斯之戰前不久,葛邏祿和回纥在唐的支持下差不多取代了後突。
再之後,在怛羅斯之戰中作為仆從軍助唐參戰,卻在背後反捅唐朝一刀。
怛羅斯之戰後,葛邏祿由原來所在地阿爾泰山南部,遷入錫爾河流域,伊犁河流域,以及與費爾幹納盆地等地,正式進入河中地區發展,并取代突騎施占據了楚河(碎葉水)流域。
大食人默許了這一行為,雖無直接證據,但我卻以最大的惡意揣度,雙方在怛羅斯之戰的時候是有過交易的。
可以說葛邏祿是怛羅斯之戰後收益最大的一方,果然背叛收益最大,代價最小啊(當然,假如不是安史之亂,唐肯定會想辦法找回場子,如果唐赢,葛邏祿不滅族而已差不多了,但偏偏安史之亂就發生了,該說是他的運氣呢還是眼光呢)。

  4、大小勃律

  這是在在蔥嶺和蔥嶺東南的兩個小國家,兩國本為一國就叫勃律。
因為擋住了吐蕃向外擴張的路,在7世紀初被吐蕃擊破,留在原地的為大勃律,向西北遷出的為小勃律。
于是,大勃律被吐蕃占領,小勃律遷到蔥嶺繼續擋住了吐蕃的出路,後被迫臣服吐蕃。
747年高仙芝受命攻占小勃律全境,由此,唐朝打通了安西四鎮通往中亞河中地區的通路。
這裡出場的是小勃律,小配角,扮演吐蕃二号反派傀儡國的角色。

  5、骨咄國

  具體位置不知,記載也很少,大約在阿姆河上遊南邊。
750年,在怛羅斯之戰前一年,河中地區爆發大規模反對阿拔斯的起義(其性質主要是阿拉伯人自己内亂),河中多國也有參與,後被大食鎮壓,骨咄國也受到牽連,被大食圍困,其國王,中文名字叫做羅全節的潛逃至唐朝避難,有一種說法是,正是這個羅全節帶去了石國王子引大食兵,将攻打安西四鎮的消息。
這其實對整個故事推進沒影響,我姑且采信這個說法。
這個羅全節權當做報信人的角色,反正隻出場一次。

  第二節:各方勢力的大緻位置

  一、唐朝

  這裡我們隻重點介紹安西四鎮的位置。

  們知道,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夾兩盆,即南邊的昆侖山與中間的天山夾着塔裡木盆地,天山與北面的阿爾泰山夾着準格爾盆地。
安西都護府實際控制的地區其實隻有塔裡木盆地,即安西四鎮,龜茲(今庫車,安西都護府所在地),焉耆或碎葉﹑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西南)。
其中前三者焉耆,龜茲,疏勒由東向西排列在天山南支南麓,與塔裡木河之間狹長的綠洲帶,而于阗則在塔裡木盆地南邊的一片綠洲。

  三山中的天山南北走向,分北支和南支,好比一個人字向右邊旋轉90°後的形象。
北庭都護府大約就在這個側倒的人字的一撇一捺的中間部分,當然,在地圖上看,還包括天山以北一直到阿爾泰山這片地區,其實實際控制的隻有庭州附近,也就是前面所說一撇一捺的中間部分,北庭都護府内容比較少,我們還是主要講安西都護府。
(在地圖上看安西都護府包括整個西域和中亞地區,河中,吐火羅等。
因為它們都接受了唐朝的冊封,但唐朝并未實際統治過它們,所以我認為的安西都護府隻有安西四鎮,即塔裡木盆地)

  二、河中粟特人昭武九姓

  安西四鎮最西端的是疏勒鎮,疏勒再往西是蔥嶺,也就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
蔥嶺以西,鹹海以東,一南一北兩條大河,這兩條河流經的區域和兩河夾在中間的澤拉夫尚河流域這片肥沃的綠洲之地就被稱為河中。
前面介紹河中的時候就有過介紹,不再贅述。

  我們以安西四鎮和河中地區為其他勢力所在地的地理參照物。

  三,其他勢力所在位置

  大食出場的隻有呼羅珊省,呼羅珊的位置在河中地區的正南偏西一點。
當時呼羅珊的首府叫木鹿城,就在安國首都布哈拉的正南方不遠處,所以安國受大食迫害最嚴重。
說白一些,呼羅珊(大食)和安西四鎮分别是河中昭武九姓,一南,一西的兩個鄰居,隻不過和西邊的安西四鎮隔了個世界屋脊蔥嶺,而和呼羅珊則是一馬平川,夕發朝至。
河中粟特人西邊也有個鄰居叫花剌子模,也被大食占領,河中北邊的鄰居則是突騎施。

  河中地區的北邊就是突騎施,突騎施的核心地域則在楚河流域,楚河又叫碎葉水,位置在河中東北方向,天山南支北麓一條狹長的峽谷地帶,叫做碎葉川。
碎葉川的東端有碎葉城,曾是安西四鎮之一,719年讓給突騎施蘇祿,而西端則有怛羅斯城。
怛羅斯城原屬突騎施,後突騎施反叛,被唐朝連同拔汗那攻取,後來不知怎麼就歸了石國。

  在說一點。
絲綢之路分南邊兩線,北線走碎葉川,經碎葉城到怛羅斯,然後再至康國安國。
南線走疏勒,翻過蔥嶺至費爾幹納(也就是拔汗那),然後再至康國,安國。
當時高仙芝在龜茲整軍要去打怛羅斯,可走南線也可走北線,但北線要先往東繞過天山南支,然後再沿碎葉川一路向西經過碎葉一馬平川就可至怛羅斯。
可因為當時碎葉城害駐紮着敵對的黃姓突騎施和其他原因選擇了走南線。

  中亞地區另一支主要力量吐火羅也河中地區的南部偏東,後吐火羅被大食侵占,國土越來越小,其地理位置也就越來越偏東,到怛羅斯之戰的時候,河中地區的整個南邊差不多都是大食。
也就是說突騎施和大食就想三明治的兩塊面包一北一南夾住了中間的河中地區這塊牛肉。
不過這時候突騎施已經逐漸衰微,後來逐漸被葛邏祿取代。

  下面介紹蔥嶺和蔥嶺東邊勢力。

  前面說了蔥嶺東邊就是疏勒鎮,疏勒東邊是其他安西三鎮,安西四鎮所在塔裡木盆地等于被北面的天山,南面的昆侖山和西面的蔥嶺給圍住了。

  蔥嶺上其實也有國家,就是小勃律,小勃律的位置正正卡住了安西軍西進河中的道路,也擋住了吐蕃繞過昆侖山,取道蔥嶺攻擊安西四鎮的道路。
所以小勃律成了唐與吐蕃争奪的焦點,在怛羅斯之戰前,小勃律被迫臣服于吐蕃,還娶了吐蕃的公主,站隊在吐蕃那一邊,後被高仙芝率軍攻破小勃律全境,俘虜了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至此唐打通通往河中的通道,雄心勃勃意欲經營河中。

  然後是吐蕃的位置了。
吐蕃的位置其實大家應該很清楚,就是青藏高原。
問題隻有一個,吐蕃進攻安西四鎮為什麼要走蔥嶺。

  前面我們也說了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夾兩盆,昆侖山在最南邊。
昆侖山和其他山脈圍住了塔裡木盆地。
那麼同樣的,昆侖山也擋住了吐蕃。
吐蕃要進攻唐朝,不可能在地圖上走直線,直接翻越昆侖山,昆侖山多高啊,而且還特别長。
唯一的辦法就是繞過昆侖山,向南則出大非川,至石堡,然後或向北翻過祁連山,控制河西走廊,或向東越過六盤山直達長安,大有可為。
唐朝和吐蕃也在石堡和大非川等地打過很多年的仗,互有勝負吧,但一個事實是,戰線一直僵持在石堡和大非川附近,吐蕃始終不能更進一步(安史之亂後吐蕃趁人之危攻占了長安,這是後話,反正安史之亂前,這條路吐蕃沒辦法更進一步)。

  南線走不通,隻有走北線了。
沿着昆侖山一直向北,則是大勃律,大勃律繼續往西北走是小勃律,也就是蔥嶺了,到了蔥嶺以後轉向向東,就是安西四鎮。
所以說小勃律所在的蔥嶺對吐蕃和唐都相當重要。

  第三節:大唐的西域戰史,奮發昂揚,披荊斬棘,從無到有,百年功廢

  一、唐太宗,第一任天可汗

  1,那一年,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二剛登基,位子還沒做熱,北邊的鄰居東秃(我怕dong突敏感,所以改成秃,無其他意思)就來搗亂。
雄兵二十萬,列陣于渭水北岸,言說狩獵,長安空虛,兵力不過數萬。
李二聞之,率六騎至渭水邊,空府庫以求突厥退軍,殺白馬而結渭水之盟。
東秃乃退。

  那一年,唐視之為奇恥大辱;那一年,唐打碎牙往肚裡吞;那幾年唐秣馬厲兵;那幾年唐卧薪嘗膽。
那一年,東秃滿載而歸;那一年,東秃得意洋洋;那幾年,東秃驕奢淫逸,那幾年,東秃不可一世。

  2,那一次,唐朝準備了三年半,東秃驕傲了三年半;那一年,唐朝攻占了幾個進攻的東秃的基地;那一年,東秃内讧了,老大很得意,老二老三不滿意;那一年,唐朝專門培養了一支絕對精銳,枕戈待旦;那一年,東秃碰到了大雪災。

  那一夜,是個寒冷的夜晚,驚才絕豔的李靖隻帶了3000鐵騎,長途奔襲東秃颉利可汗駐地定襄;那一夜,颉利可汗一夜數驚,不知是戰是守是跑,猶豫不定;那一夜李靖攻破了定襄,那一夜颉利可汗逃到了陰山。
那之後,颉利派人求和,然後唐儉去了,告訴他,你不要怕,不要跑,我們坐下來談;之後,李靖,蘇定方繼續進攻,殺敵一萬多,俘虜十幾萬;颉利跑了,大勇大智的唐儉竟然也跑了,再然後颉利被活捉了,再然後東秃被滅了。

  那一年,那一戰,唐朝名将如雲,那一戰驚才絕豔,那一戰,舉國歡慶,太上皇彈起琵琶,李二皇帝翩翩起舞,那一戰之後,唐朝開始了他的強國夢,邁開了争霸的腳步。

  3,打敗東秃後,唐朝徹底解除了突厥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從此攻守易勢。
除此以外,唐朝還獲得了額外的獎勵,收服了四位突厥大将:将執失思力、阿史那杜爾、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一時間兵精将猛,受勝利鼓舞,人人奮發。

  那時候,西域大小國林立,大多臣服西秃,自隋亂以來,絲綢之路中斷許久,唐太宗有心重開絲路,經營西域。
那些年,唐朝頻頻用兵,繼平定東秃之後,先後平定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
貞觀十四年(640)八月唐滅高昌國,第二個月,置安西都護府于西州交河城(今吐魯番)。

  那時候,西突厥自恃強大,扣留唐使,進攻伊州,642年九月,唐安西都護郭孝恪連續擊敗西秃,西突厥屬部處密降唐。
再之後西秃發生内讧(西秃可汗攻破米國,獨占俘獲,部下擅取俘獲被其處死,于是發生叛亂,後其部屬降唐請另立可汗),唐朝于是從容進攻龜茲,二十二年(648),唐軍進駐龜茲國,将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開安西四鎮,龜茲﹑焉耆﹑于阗﹑疏勒。
第二年(649)太宗崩。

  4,太宗打敗東秃,打通絲綢之路,開安西四鎮的那些年,吐蕃政權初建,一代明主松贊幹布穩定了内部,開始各項改革,采用曆法,創建文字,制定法律,總之那時候的吐蕃一切還剛起步,白手起家,百業待興。
于是他想到了唐朝,向唐朝求親,唐朝一開始是拒絕的。
後來吐蕃就一直騷擾唐朝,大仗不多,小仗不停。

  637年唐滅吐谷渾之後,次年跟吐蕃幹了一仗,将吐蕃擊敗。
随後松贊幹布再次向唐朝求婚。
也許是煩了他,也許是别的原因,于是太宗将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幹布,陪嫁的有大量的侍女,工匠、藝人和大量綢緞、典籍、醫書、糧食等嫁妝。
帶去了大量先進技術,工匠教會他們種地,整修水利,建築、造紙、釀酒、制陶、碾磨、冶金等,侍女教會他們紡織、刺繡等,總之松贊幹布占了大便宜,不但娶了一個漂亮的白富美老婆,還同時獲得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簡直人生大赢家。
那些年,吐蕃與大唐的主旋律是和平友愛。
(怨念啊,怨念,唐朝這簡直就是資敵,吐蕃就是中山狼。

  同樣,這些年,大食也沒閑着,李二打敗東秃的那一年,大食建立了,并且開始迅速擴張。
那時的大食極有生命力,相對其周圍其他勢力,也極為先進。
開放包容,以宗教統一思想,組織強大且嚴密,科技發達。
在歐洲還處于黑暗的中世紀,歐洲人還肮髒地和豬羊一起生活在垃圾糞水之上的時候,那時的大食人卻傳承了歐洲人棄如敝履的古希臘的各種思想,科技文明,一時鶴立雞群,加上士兵悍不畏死(死後獲得榮譽,上天國,美食,美景,還有七十二個永遠是處女的美女服侍),于是幾乎橫掃周圍一切。
很快征服了叙利亞,伊拉克,埃及等地,然後又于642年擊敗波斯,并在651年滅亡波斯。

  大食滅亡波斯期間,末代波斯王子逃到了吐火羅,曾給李世民寫過一封求援信,但那個時候李二已經快死了,身體非常不好,加上路途實在遙遠,因為沒有應允。

  二、高宗時期一直到女皇登基前這段時間,守業難啊

  1,不得不說,高宗,太宗父子倆某方面的際遇還真是很像。
太宗剛當皇帝那夥東秃就跑來搗亂,到他兒子李治剛當皇帝時,也有突厥跑來搗亂,不過這次不是東秃,而是西秃。

  這一切還要從上文書中那場西秃内讧說起。
這場内讧趕跑了吃獨食的老可汗,請唐朝冊立了新的可汗。
有一個叫阿史那賀魯的正是老可汗一黨,被新立的乙毗射匮可汗攻打,驅逐。
于是喪家之犬阿史那賀魯帶領部族歸附唐朝,當時唐朝正發兵讨伐龜茲,就讓他們先行作為向導,戰後,封賀魯為大官,其用意也在制約西秃新可汗。

  賀魯得此機會秘密招引散衆,積累力量,壯大自己。
不久(649),太宗崩,賀魯得到消息,即陰謀奪取西州(也就是交河城,即今天的吐魯番)和庭州,高宗李治聞訊,也許是低估了西秃想要複國決心,也許是怕麻煩,總之他選擇了一個治标不治本的辦法,即派人去撫慰賀魯,并叫他把兒子送到長安入朝宿衛,算是人質,于是事情得到暫時解決。

  但紙裡終究包不住火,每一個突厥都有一顆複國的心,賀魯尤其強烈,隻是暫時壓住而已,繼續秘密擴充力量。
兩年後(651年)賀魯的兒子回到突厥,賀魯再無顧慮,起兵反叛,向西攻取吃獨食老可汗舊地,擊破新立的乙毗射匮可汗,自稱沙缽羅可汗。
并積極聯系被趕走的老可汗,雙方聯兵一處,西域諸國及處月、處密等部多歸附之。
賀魯成功統一西秃,與唐朝正式全面開打。

  2,好在高宗也察覺出不對,在650年末,罷安西四鎮,安西都護府遷回西州。
西秃反叛同年秋七月,賀魯入寇庭州,攻陷金嶺城及蒲類縣,殺掠數千人。
翌年,高宗诏左武衛大将軍梁建方、右骁衛大将軍契苾何力為弓月道行軍總管,發燕然都護所屬5萬騎兵讨伐,大破西突厥處月部,斬殺其5000人,俘渠帥60餘人。

  此後,唐又分别在永徽六年(655)五月和十二月兩次攻打西秃,互有勝負,斬敵數萬。
十二月那次唐将蘇定方(沒錯就是那個在隋唐演義被黑出翔的蘇定方,實際上忠心耿耿功勳彪炳)更是大放異彩,500騎破2萬騎,斬殺1500餘人,獲馬2000餘匹。

  這三次對西秃交戰,雖有重大戰果,但均未取得全勝,在我看來主要責任在高宗不行,說實在的他實在有點昏庸,先是以為自己的一番禮遇和厚待就能收賀魯兒子的心,放他歸突厥,後又對前線統兵大将多方掣肘,緻使第三次攻西秃無功而返。
于是,顯慶二年(657),唐高宗再次派遣右屯衛将軍蘇定方等讨伐賀魯,但卻隻給了蘇定方一萬兵馬,而之前兩次都出動了至少八萬人。

  史載:顯慶二年閏正月二十一日,唐以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率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發唐兵與回纥兵萬餘人,從北道讨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又命右衛大将軍阿史那彌射和左屯衛大将軍阿史那步真為流沙安撫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餘衆。

  高宗的主意打得很清楚,他根本對蘇定方不報任何希望,蘇定方扮演的隻是出奇兵佯攻牽制,吸引西秃注意力的角色,高宗真正的打算是寄希望阿史那彌射和步真兩兄弟能釜底抽薪,招撫賀魯手下西秃部衆。
令他沒想到的是,蘇定方會這麼給力,一戰定鼎,滅亡西秃。

  3,話說突厥還真是喜歡内讧,因為它的本質其實就是部落聯盟(不是山口山),并無多嚴密的組織,突厥可汗隻是一個部落的首領,而他手下大将則是其他部落的首領,很容易就會因分贓不均等原因而内讧。
這不,早在永徽四年(653),與賀魯聯合的那個被趕走老可汗死,他的兒子就與賀魯發生矛盾,,聯合五弩失畢(西秃有十個大部落,這是其中五個),擊敗賀魯,賀魯失去一大助臂。

  再後來,賀魯攻破五弩失畢之一的泥孰部,并俘虜其首領的家屬。
蘇定方接受薛仁貴的建議從賀魯的一部分敗兵中找到泥孰部首領的家屬,将這些家屬歸還泥孰部,并贈予财物加以撫慰,于是争取了泥孰部共擊沙缽羅。
不得不說蘇定方是幸運的,唐朝是上天眷顧的,唐擊**的時候,東秃内讧,離心離德,這次蘇定方攻打西秃,西秃也是内讧,後來賀魯雖強行壓服内讧,統帥西秃十姓,但同樣内部不穩,離心離德。

  顯慶二年(657)十二月冬,蘇定方帶領一萬漢軍與回纥軍組成的遠征軍,以閃電戰擊敗五咄陸之一處木昆部,該部俟斤歸降,蘇定方善撫之,發其千餘騎兵同擊賀魯。

  蘇定方率軍萬餘準備繼續閃擊西秃其他部族。
然而閃電戰不可能每次都奏效,處木昆部的漏網之魚很快把唐軍的消息報告給了賀魯。
而賀魯自從前年那兩次與唐遠征軍的交戰之後也是日夜防備,枕戈待旦。
得到消息後,很短的時間内就調集了兩廂十姓突厥的十萬騎兵進行反擊,雙方主力會戰于于曳咥河(今新疆額爾齊斯河)西平原之上。

  當時敵我兵力極為懸殊,形勢異常險惡,蘇定方根據當時的情況,他命步兵以密集長矛陣死守南原高地,自己則領騎兵列陣于北北原。
賀魯見唐軍少,進兵包圍,四面攻打,賀魯的騎兵三次沖擊唐步兵,唐軍訓練有素,鬥志高昂,死戰不退,賀魯三次沖擊都未能動搖唐軍陣腳(唐軍威武),蘇定方乘勢率騎兵從側面發起突擊,西秃猝不及防,由是大敗,蘇定方領軍追殺三十裡,俘斬三萬餘人,殺其部衆首領都搭達幹等二百人。
次日唐軍乘勝追擊,這時候西秃軍人心散亂,無人敢戰,西秃中的胡祿屋等部舉衆歸降,阿史那賀魯與兒子女婿以及處木昆屈律啜等人僅率數百騎向西狼狽逃竄。

  蘇定方無愧絕世名将,這一戰決定了西秃覆滅的命運。
與此同時,南路唐軍也是所向披靡。
南道西秃在得知賀魯兵敗之後,也紛紛投降阿史那彌射和步真兩兄弟。
蘇定方繼續痛打落水狗,命令部下窮追賀魯,自己率新附部衆繼後。
此時風雪彌漫,地上積雪2尺多厚,行軍極其困難。
衆将官均向蘇定方請求等天晴再行軍,但蘇定方指出,絕不能給敵以喘息之機,賀魯以為雪深,必存僥幸心理,認為我軍肯定不會追了,急追之必可大獲全勝。
他命令晝夜兼行,與南路軍會師後,繼續急行軍200餘裡直抵金牙山(塔什幹東北,塔什幹為石國首都)賀魯牙帳。

  賀魯也是倒黴催的,完全沒想到唐軍會追得這麼急,這時候竟然去狩獵以獲取食物,毫無防備,再一次被唐軍打敗,賀魯父子逃到石國,後被石國人抓了送給唐軍,至此西秃滅亡。
随後唐在西突厥故地地置昆陵、濛池二都護府,分統其十姓各部。
至此,唐統一了西突厥全境。

  4,平定西秃叛亂之後(658年),被撤的安西四鎮也随之恢複。
次年67歲的蘇定方再次領兵平定蔥嶺,掃蕩親西秃殘餘,又是突襲,一天一夜急行軍300裡。
反叛倉促應戰,被打得慘敗,後自縛請降,蔥嶺以西遂平。
于是唐朝對原屬西突厥勢力範圍内的蔥嶺以西諸國再次進行大規模建制行政區劃。
“自于阗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以其屬部為州縣。
凡州八十八,縣百一十,軍、府百二十六”,正是在這個時候,唐朝确立了對河中昭武九姓,以及周圍國家如吐火羅,骨碌國的(羁縻)統治。
大唐在西域也安甯了幾年。
不過唐也沒閑着,跑到東邊去打百濟和高句麗去了,并在667年攻滅高句麗,完成了幾代人的心願,全國鼓舞。
但太平日子沒過幾天,吐蕃二号反叛又跳出來搗亂了。

  唐與吐蕃大約在670年爆發了全面戰争,在此後的30年間,雙方爆發多場大戰。
客觀的來說,唐朝被打得很慘,第一次長時間吃虧。
在這之前,唐朝隻在渭水之盟的時候吃過癟,其他時間都是壓着對手打的,太宗征高句麗雖然失敗,但也沒吃什麼虧,10多年後,唐更是一舉滅亡了高句麗。
隻有這回,多次吃虧,直到30年後才在女皇手裡找回了場子。
之前與吐蕃的交手都是勝多敗少,吐蕃甚至有記載,559年烏海大戰,吐蕃八萬敗于蘇定方的一千,而且主将戰死(也有人說是八萬戶,還有說是八萬戶最後剩下一千,但總之他們自己記載是大敗),怎麼十年後,唐軍就不行了呢?
我個人認為原因有幾點。
(1)唐朝這些年一個勝利接一個勝利,起了輕敵之心(如果大非川之戰薛仁貴率先鋒輕裝輕進,結果被人以多打少大敗);(2)吐蕃的地理優勢,居高臨下,我想打你随便打,你要打我得爬坡,道路難行。
(3)那個時候吐蕃确實處于強盛期。

  5,下面列舉這些年雙方的交鋒。

  (1),趁唐朝用兵于西秃,高句麗之際吐蕃攻占大小勃律,打通蔥嶺道路,并于663年吞并唐朝屬國吐谷渾;(2),670年攻陷西域十八羁縻州,又聯合于阗攻陷龜茲的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被迫罷安西四鎮;(3)唐朝的反擊,大非川之戰,薛仁貴領兵五萬,長驅直入,準備一路打到邏娑(拉薩),結果薛輕敵冒進,此次遠征唐朝慘敗;(4)同年,大非川之役後,吐蕃乘勢攻陷了唐安西都護府治所龜茲,占領安西四鎮大部分治地;(5)675年安西四鎮複歸于唐;(6)678年,唐與吐蕃青海之戰,吐蕃誘敵退走,唐軍繼續深入,大敗,損失慘重;(7)同年,青海之後安西四鎮再被吐蕃攻占;(8)679年唐軍光複安西四鎮;(9)680年,吐蕃軍進攻河源(今青海省東部),被唐将黑齒常之率軍擊退,黑齒常之經略河源,戰守有備;(10)681年,吐蕃論贊婆率軍3萬屯良非川,被黑齒常之率3000騎兵打敗,吐蕃深畏黑齒常之;(11)682年,吐蕃入寇河源軍,軍使婁師德将兵擊之于白水澗,八戰八捷,吐蕃大敗;(12)684年武則天廢中宗立睿宗,自己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同年徐敬業聚10萬衆反武,被武則天派兵30萬剿滅;(13)686年一直到690年,武則天大開高密之風,任用酷吏,對國家進行清洗,689年青海邊關大将黑齒常之被周興等誣告謀反,下獄被害死,唐自毀長城;(14)687-689年武後專心對内清洗,放松對外,削減安西的防務。
吐蕃趁機進占安西四鎮;(15)689年,西域寅識迦河之戰,李武政權交替期間,昔日大将要麼老死,要麼獲罪被流放,要麼被害死,武則天無将可用,用了個庸才,此戰唐朝完敗,損失十多萬大軍。
此戰後,唐朝被迫放棄安西四鎮,唐勢力幾乎撤出西域範圍。

  總結:最開始,吐蕃入侵,唐覺得自己很牛,于是跑到吐蕃的地盤上征讨吐蕃,結果幾次打敗。
然後唐朝學乖了,在邊界守備,吐蕃來一次,就打敗吐蕃一次,打得吐蕃沒脾氣。
再然後唐朝内亂,權力交替,内部清洗,名将隕落,實力大損,吐蕃進占唐朝疆域。
最後雙方爆發決戰,唐朝完敗,慘敗,放棄安西四鎮,退出西域。

  6,這段時間,其他勢力當然也沒閑着,概括起來就是兩件事,(1)在太宗時就被消滅的**後代造反了,建立了後**,這裡我簡稱後秃,并不停劫掠,騷擾唐朝;(2)大食入侵并占領河中粟特人昭武九姓,昭武九國被欺負得很慘很慘。
先說後秃。

  前面說了,670年起,唐開始與吐蕃死磕,這當然給了突厥遺民很好的機會。
東秃早在630年就被滅國,但東秃人還在,仍在舊地生活,其頭領為各部酋長,他們接受唐朝的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生活安穩。
但這個時候唐朝對吐蕃的連番敗績,唐朝内部的不穩定,一下讓這些突厥酋長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機會。
我不止一次強調過,每一個突厥都有一顆複國的心,于是在唐青海之戰大敗的第二年(679)起兵造反,并且很快打下一片非常廣大的疆域,大約包括現在的内蒙和外蒙還經常襲掠内地,如山西北部,陝北等。

  具體過程不去說,反正唐朝是各種亂來,各種失利,後秃是各種占便宜。
說一下原因,我認為原因有四。
(1):唐朝寬松的羁縻統治,東秃遺民不承擔貢賦,生活環境又安穩,經濟實力大增;再有就是軍隊由各酋長統領,時常跟随唐軍東征西讨,軍隊得到了鍛煉,一直保持戰鬥力。
(2):後秃造反複國之後,其前兩代首領在與唐的交鋒當中應對得當。
(3):唐朝外部環境當時确實很不妙,在吐蕃那多次吃虧,契丹,奚等又叛唐,這都給了後秃機會。
(4):就是唐朝内部的各種失誤,内鬥嚴重,比如裴行儉逼降後秃當時的可汗伏念,裴答應保他不死,但回京後,有奸臣嫉妒裴行儉功勞大,唆使高宗殺死伏念,緻使後秃複叛,再比如黑齒常之,多次擊敗後秃軍隊,最後卻因為政治原因被武後害死。

  7,大食這個時候進入到倭瑪亞王朝時期,君主開始世襲,大食進入鼎盛時代,軍事擴張也達到了高峰。
先是徹底鞏固了再呼羅珊以及周圍的統治,之後在667年攻破唐朝屬國吐火羅,674年攻打安國,在此洗劫财物之後很快退回吐火羅地區。
676年,呼羅珊總督賽義德再犯河中,大敗康、安聯軍,迫使安國以二百餘名貴族子弟為質乞和,俘3萬康國戰俘而歸。
681年,阿拉伯軍進入康國占領了撒馬爾罕城。
683年,呼羅珊新主薩勒木駐軍布哈拉,後因内部争權暫時停止對河中的掠奪。

  大食對河中的掠奪和占領分為四個部分:(1)配置駐防部隊,暴力鎮壓反抗起義;(2)政治控制,壓迫,移民,如扶植傀儡政權,以被攻占的城市為據點,大量移民,并要求當地居民将城内房屋一半或者全部讓給遷入的阿拉伯人等;(3)經濟壓榨,各種苛捐雜稅,土地稅,人頭稅等,另外強迫昭武九國給它納貢,強迫當地居民向他們提供奴隸、婢女、牲畜、糧食、紡織品和各種其他商品,并且充分滿足阿拉伯駐軍的一切需要;(4)摧毀中亞原有文化,強制中亞人民改宗伊斯蘭教,實行宗教迫害政策。

  從上可以看出唐朝和大食對被征服者采取的政策的不同,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一個寬松而使對方常懷叛志,一個嚴苛而使對方心懷仇恨卻必須屈膝接受。
當然作為唐朝名義上的小弟,被人打了,肯定向唐求救過,但那時候唐朝正自顧不暇,唯一做的隻是各自表面冊封,給以吐火羅和昭武九國極高的地位和特權,撫慰他們對抗大食,還曾派兵護送過已死的波斯王(子)的兒子新任光杆“波斯王”泥涅師到達中亞地區,企圖對抗大食,然而沒什麼用(亂世還是要靠實力說話,這時候唐朝被吐蕃嚴重削弱,隻能玩虛的,所以根本沒用)。

  701年,大食再次大規模對河中昭武九姓進行掠奪。
705年,屈底波任呼羅珊總督,開始了對中亞的大規模戰争。
在不到10年的任期内,他7次渡過阿姆河,其中706—709年占領安國的布哈拉城,711年占領撒馬爾罕城和花剌子模綠洲,712年征服石國,713—715年兩次攻打拔汗那。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