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認 第353章 歲月靜好,欣欣向榮
葉初棠将沿着河道種樹固沙的計劃說了。
“等旱災過去,水源充足,就擴大種樹的面積。
西北之所以窮苦,是因為環境惡劣,土壤貧瘠,種不出多少糧食。
隻要改善這兩點,并修一條好路,就能讓天山郡變成繁華之都。
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隻要持之以恒,定會實現。
”
她的語氣平平淡淡,卻讓三個男人熱皿澎湃。
因為在他們看來,隻要是葉初棠想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
所以,腦海裡立刻就浮現出了天山郡的盛世繁華。
蕭何笑着道:“希望我能在有生之年看到。
”
葉初棠肯定地點頭,“一定能看到。
”
她不敢保證能讓整個西北綠樹成蔭,畢竟面積太大,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太多。
但她能保證天山郡被綠植覆蓋,郡城繁華。
宋景甯和蕭何見葉初棠信心滿滿,立刻看挖河開渠的計劃。
祁宴舟則和葉初棠聊種樹和修路的事。
“想要富,先修路,這件事和挖河開渠一樣重要。
”
“阿棠,西北的風沙太大了,就算修好了路,一場沙塵暴,就能讓路消失無蹤。
”
這個問題,葉初棠當然想過,也有解決辦法。
“在路的兩旁種樹,并沿路插上标記,每二十裡就安排一個人值守,澆灌樹木,直到樹長大,不會被沙塵掩埋。
”
至于澆灌的水,和這次的春播一樣,挖井就行了。
最多十年,值守的人就能撤走。
祁宴舟看着将什麼都考慮清楚的葉初棠,笑着道:“阿棠,你既然都想好了,直接安排吧。
”
宋景甯看完了挖河開渠的計劃,将其遞給蕭何。
他對葉初棠說道:“初兒,你的計劃很好,隻需要晚膳一些小細節就好,尤其是人工方面。
”
蕭何聽到這話,連忙插了句。
“還有工錢的問題。
”
雖然這些計劃利國利民,但鮮少有人願意白出力氣。
葉初棠将杯裡的茶一飲而盡。
“工錢的事,等可爾汗來了之後再聊。
”
她可以出錢,但不能白出錢,得将所有利弊攤開了說。
蕭何很快就看完了計劃書。
四人一邊商量,一邊完善小細節。
商量好之後,葉初棠說道:“蕭知州,宋刺史,挖河開渠的根本原因是為了解決百姓的農田灌溉問題,若願意出力,每個人就會有明确的分工,且沒有工錢,隻要能完成任務,但将來就能免費用水,也能少交一些稅收。
”
這話把蕭何說懵了。
“稅收是什麼意思?
請祁夫人明示。
”
“想要保水,水渠就需要用我的水泥封邊,我總不能白出這筆錢,自然得收好處。
”
要知道,上千裡水渠的水泥用量,可不是小數目。
蕭何清楚葉初棠說的沒錯,問道:“不知道祁夫人想要收多少稅?
”
“朝廷稅收的十之有一就行。
”
這個比例算得上很低了,百姓一般不會拒絕。
葉初棠可能需要十年才能回本。
但沒關系,這是一件長期有效的事,隻要水渠不枯竭,就能一直賺。
怎麼都不虧!
蕭何聽完葉初棠想要的稅收,放了心。
“祁夫人提的條件很合理,但百姓如今有了水井,不擔心灌溉問題,怕是不想費力氣挖河開渠。
”
葉初棠不甚在意地笑笑。
“不想也沒關系,我會出工錢請他們,但蕭大人得提前和他們說一聲,井裡的水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以後若想用河裡的水灌溉,那就按田畝數給錢,一畝地一次三十文。
”
以西北的幹旱天氣來說,種子從種下到收割,灌溉不下十次。
每家每戶少說也有三五畝地,算起來收割一茬糧食至少得花一兩銀子。
這筆錢對農戶來說,無法承受。
但葉初棠提的條件沒毛病。
畢竟挖井這事,她是無償幫助農戶的。
活菩薩也要吃飯,總不能什麼好處都讓農戶占了。
蕭何點了點頭,“祁夫人的話,我會和百姓說清楚,如何取舍,由他們自己決定。
”
四人商量了好一會,可爾汗才匆匆趕來。
吃過飯後。
葉初棠長話短說,将所有計劃的重要事件提煉出來商量。
聊了将近一個時辰,敲定好細節。
“剩下的,你們商量吧,我得去書院了。
”
宋景甯點了點頭,“等我們商量好了,就寫成文書,你再過一遍。
”
“行,你們聊。
”
葉初棠到英華書院的時候,下午的課剛開始。
學院的夫子多了,來上學的女孩也多了。
讀書聲朗朗,稚嫩又充滿力量。
崔舒月是院長,如今已經不教學了,是書院的管理者。
葉初棠直接去了她的書房。
“舒月,在忙什麼?
”
熟悉的聲音響起,崔舒月連忙擡頭。
看到葉初棠來了,她放下手中的筆,笑着站起身。
“祁夫人,你回來了,快坐。
”
說完,她就讓書童倒茶。
然後找出了葉初棠離開這段時間的日志記錄。
因書院多了夫子和學生,日志的内容很多,有兩本。
葉初棠伸手推開,“舒月,你管理學院我放心,不用看了。
”
“祁夫人還是看看吧,你才是學院的主人。
”
“舒月,你放過我吧,在外奔波了一個多月,剛回來就得管這管那的,好累。
”
崔舒月聽到這話,将日志記錄撤了回來。
“那我簡單和葉院長概括一下吧。
”
葉初棠沒有拒絕,安靜地聽崔舒月說着書院這一個多月的變化。
了解新到的夫子,以及新收的學生。
等崔舒月說完,她說道:“舒月,我以後不教醫術了,由大嫂來教。
”
“好,我稍後和祁大夫人簽一份契書。
祁夫人想教什麼?
”
“什麼也不教,和你一同來管理書院,發掘孩子們的長項,因材施教。
”
因材施教也是華庭書院的宗旨。
但女子和男子将來要走的路有所不同。
英華書院不能照搬華庭書院的教學方法,得有一套自己的育人之策。
崔舒月雖然文采好,但隻會傳授經驗,不懂創新。
“祁夫人請說,我一定照辦。
”
葉初棠對“因材施教”隻有大緻的設想,能不能實施,效果如何,都有待驗證。
因她的教書理念太過超前,崔舒月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都需要她詳細解釋。
這一聊就是一個時辰,嗓子都要冒煙了。
“舒月,我不确定剛才說的是否可行,先試試吧。
”
崔舒月聽完葉初棠的話後,對她的崇敬已經超過了宋景甯。
“世人皆知祁夫人文采好,卻不知你的想法和能力,比文采要好得多。
”
葉初棠笑着道:“其實我的文采并不好,那些驚才絕豔的詩詞,都是師父教的。
”
她沒辦法說自己是照搬古人的,隻能将他們稱為“師父”。
崔舒月自然不信這話,但她也沒反駁,隻當葉初棠是在謙虛。
“祁夫人,你剛才說的那些,我都記下來了,稍後會整理出來,并細化一下。
”
葉初棠點點頭,站起身。
“行,你忙吧,學院就交給你了,若是需要我幫忙,随時去祁府找我。
”
崔舒月知道葉初棠總是很忙,點頭應下。
“好,若有不懂之處,我會去祁府請夫人賜教。
”
“今晚不忙的話,去天下樓吃飯。
”
崔舒月看了眼方才寫的東西,搖頭拒絕。
“不了,我想快點将這些整理出來。
”
“也行,你忙吧,我去看看孩子們,和她們說一聲,以後就由大嫂教醫術的事。
”
“祁夫人慢走。
”
葉初棠去客堂時,夏姝正在教學生認新草藥。
她沒有進去,在門外聽了一會。
夏姝溫柔又有耐心,講的還十分詳細,姑娘們很喜歡她。
葉初棠等她講完,才進課堂。
學生已經很久沒見葉初棠,對她都有些陌生了。
還是在夏姝的提醒下,才起身行禮。
“見過葉夫子。
”
葉初棠并不介意學生的疏離,直接說明來意。
“以後,就由夏夫子教你們醫術,希望你們能學有所成。
”
有人問道:“葉夫子不教我們醫術了嗎?
”
“教,等你們的醫學知識豐富一些,我會和夏夫子一起教你們。
”
說完,葉初棠便離開了。
夏姝出來相送。
兩人走到學院門口,葉初棠說道:“大嫂,孫楚今晚在天下樓宴客,大哥肯定會去,你一會也來湊個熱鬧。
”
“好,等下學了我就過去。
”
葉初棠離開學院,去了天下樓。
孫楚正在房間聽着小曲,吃着果盤,好不惬意。
看到葉初棠進來,他連忙起身,揮退琴師。
“來的還挺早,忙完了?
”
葉初棠在桌邊坐下,扔了顆葡萄進嘴裡。
“忙完了,大棚和水泥的情況我都知道了,我來找你,是想和你商量再開鋪子的事。
”
聽到這話,孫楚立馬就有精神。
“你還想開什麼鋪子?
”
“衣食住行,什麼都開,我說過的,我要掌控北辰國的經濟命脈。
”
衣,是種麻養蠶,織布開染坊,做成衣。
食,是種糧食提高産量,建最大糧倉,做各種美食。
住,是提供建築材料,開客棧,提升居住體驗。
行,是修路造車,縮短兩地之間的時間距離。
當然,遍布天下的錢莊,也得開一個!
孫楚被葉初棠說得心情澎湃。
“你說的就是我想做的,我們一起努力,要不了十年,就能實現。
”
“我也是這麼想的,先做計劃,再慢慢推進。
”
“行,現階段,你想開什麼鋪子?
”
葉初棠在向金枝打聽收回的二房鋪子時,就已經想好了要做什麼生意。
“先開三個鋪子,分别賣藥膳,賣藥酒,以及賣藥茶。
”
這三樣東西都能速成,比較好操作。
而養生一事不論在什麼時期,都備受追捧。
孫楚點頭,“行,你提供東西,我來經營,分成比例照舊。
”
“好,你帶一下單兒,她打探消息、溝通和應變能力,都是長項。
”
“沒問題,生意多了之後,我也需要助理。
”
“那我們先做一下近期計劃。
”
兩人都懂經商,又十分默契,沒用多久就商量好了。
被邀請來吃飯的人,也陸陸續續抵達。
來的都是相熟的年輕人,吃吃喝喝,酒醉千杯少。
紛紛憧憬着将來。
宋景甯醉眼朦胧地看着葉初棠,想起前不久秦慕雲找到他,和他說的事。
“宋公子,我知道在朝代更疊之際,宋家都會出手參與擇明君登位。
你能來天山郡開書院,還入了官場,應該是宋家選定了祁宴舟,對吧?
我和師父看到了兩顆新的帝星,分别對應在了祁宴舟和葉初棠的身上。
合作吧,我們一起将他們兩人推上那個位置。
”
剛聽到這話的時候,他很是糾結。
因為他知道葉初棠并不想當皇帝,被困于冰冷的皇宮。
可秦慕雲又說:“隻有他們夫妻稱帝,才能讓所有人心悅誠服,而且以他們的能力,隻需三五年,就能讓百姓安居樂業,讓朝臣不敢有異心,到時候選幾人出來監國,輔助太子臨朝,他們便可逍遙自在。
”
宋景甯因這話而心動,答應了秦慕雲。
“妹妹,對不住了,就算你将來知道真相,會怪為兄,為兄也不後悔。
”
葉初棠察覺到宋景甯的視線,問道:“兄長看我做什麼?
是有什麼話想對我說嗎?
”
宋景甯笑着搖了搖頭,“現在這樣挺好,歲月靜好,欣欣向榮。
”
***
接下來的日子,整個天山郡都忙得不可開交。
挖河開渠,種樹固沙,挖井修路……
葉初棠和孫楚的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傳遍了整個北辰國。
皇帝因陳家軍打敗鄰國,讓四十萬敵軍有來無回,龍心大悅。
不僅撥了軍饷和糧草,還給已故的将士發了撫恤金。
當然,數量不夠,但已經是意外之喜。
因為旱情在持續,朝廷的赈災糧壓根就不夠分。
不少地方的百姓為了活下去,都開始背井離鄉找出路,逃荒的趨勢逐漸形成。
天道不公,朝廷無作為,百姓又開始埋怨皇帝。
某天,一道旱天雷劈下,落在一棵棗樹上。
焦黑的樹幹上浮現四個字。
昏君禍國!
這事一出,謠言四起。
百姓開始翻皇帝的舊賬,将他之前做的混賬事都翻了出來,讓他退位的呼聲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