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你還得意上了
“哇……”看到新娘子把手搭上他的手,大家又都歡呼起來。
宋志安急了:“怎麼分出來的?
你們到底怎麼分出來的?
”
兩個人握着新娘子的手,已經笑的滿臉的春色,根本沒人理他。
祝曉敏無奈:“怎麼分出來的,當然是根據自己媳婦兒本身的特點。
”說着,向其中一個新娘子瞄一眼。
這小子這會兒笨的要命,她都瞧出童欣雨那雙大長腿了。
宋志安看出她的眼神,轉頭向那個新娘子看過去,就見大家雖然都坐着一樣的凳子,腿也一樣放平,可是那個新娘子的雙腳明顯前伸,眼睛一亮,立刻過去伸手:“欣雨。
”
“曉敏,這可是作弊。
”看到新娘子握上宋志安的手,杜國安不滿的喊起來。
宋志安立刻反對:“哪有作弊?
曉敏隻是提醒看新娘子各自的特點,你又不是沒聽到,你怎麼不選?
”
杜國安氣憤:“明明就有,曉敏,你就偏心吧。
”
祝曉敏沖他笑:“他選的是自己媳婦兒,又沒挑你的,你急什麼?
”
“就是啊。
”大家也都忍不住笑起來。
許鵬宇笑:“童欣雨的那個個子,志安沒第一個認出來,已經是笨的。
”
宋志安仰頭擡下巴:“就是!
”
你這還得意上了。
大家好笑。
倒是楊愛軍笑:“童欣雨的個子最高,可我看坐那裡差不多,也懵住了。
”
苗詩文抿唇笑:“别人的頭發都盤的高,她盤的低。
”
就為了現在的效果。
大家都忍不住笑。
剩下五個人,連蒙帶猜再加旁邊的人放水,終于都選好,謝承志一聲令下,鞭炮聲齊鳴,八個新郎抱起新娘子出院子往自己新房走,圍觀的賓客一哄而散,各自跑去不同的新房院子門口去攔門,也不分自己是誰請的賓客。
這下可比剛才接親更難,從進院門到進屋門,都是各種刁難,明明秋高氣爽的天氣,八個新郎都是累的滿頭汗,賠笑賠的臉都僵了,最後也還是知青們悄悄放水,才算是蒙混過去。
到正點典禮的時候,鞭炮聲再響,把八對新人一起請到台上,賓客都自行選位置坐在台下觀禮。
沒有長輩在京,陸明峥雖然比大家沒大幾歲,可是以身份地位論,以他最高,就充當了八對新人的證婚人,随着謝承志一聲聲的唱贊,舉行簡單的儀式。
儀式到中途,白桂花已經帶着廠裡的一群開始上菜,空氣裡很快的彌漫出誘人的香味。
祝曉敏在台下坐着,聽着周圍的歡笑聲,看着台上八對新人的喜慶場面,不自禁的微笑。
多少年之後,再回想起這一幕,對他們來說,是這一生都難忘的回憶。
看着典禮結束,八對新人分成兩個桌子去休息吃飯,準備一會兒敬酒,祝曉敏和苗詩文先去白桂花屋子裡,瞧小的兩個孩子。
剛進院子,就聽到大英子無奈的聲音:“小也,你不餓嗎?
要不要喝奶奶?
要不要睡覺覺。
”
小陸也咯咯的笑,學着她的話:“覺覺……”
大英子拍手:“那姨姨哄你睡覺?
”
小陸也也啪啪拍手,呢喃出一串嬰語,聽不懂說什麼。
兩人互視一笑,一前一後的進去。
這個時候,炕上已經沒有剛才的整齊,被褥一團淩亂,兩個小嬰兒在牆邊睡着。
謝碩已經會翻身,在旁邊翻來翻去的玩。
陸也雖然還不會走路,但是已經自己能站起來,更已經會淘氣,一個人霸占半條炕,把被褥都墊起來在上邊翻跟頭。
大英子怕謝碩翻到地上,又怕陸也滾下來,自己隻能橫在炕沿兒上,用腿擋着謝碩,用手攔着陸也。
隻是小朋友動作快,仍然弄的她滿頭大汗。
祝曉敏和苗詩文進來,就看到這樣的場面,都是覺得好笑,一個過去抱兒子,一個拍手喊女兒。
大英子大松一口氣,擦一把汗,苦笑說:“看這四個小祖宗,可比一個人盯着四台機器都累。
”
小陸也看到自己媽,立刻開心的笑,很快爬過來,一把撲她懷裡,小手指外邊:“放炮。
”
大英子在旁邊說:“剛才外頭放炮,就鬧着要出去。
”
祝曉敏笑着捏捏女兒的小臉兒:“放炮是沒得看了,出去瞧瞧你爹,看看熱鬧。
”抱她起來,又向大英子說,“有沒有和堯舜說給你送飯菜過來?
”
大英子點頭:“外邊上好菜就給我送,你們不用管了。
”
祝曉敏笑着應一聲,和苗詩文一起抱着孩子出去。
這個時候,陸明峥剛剛從人群裡把兒子逮出來,抱在自己腿上說話,看到媳婦兒抱着女兒過來,立刻笑開眉眼,伸手去勾勾女兒小手:“小也,想不想爸爸?
”
小陸也挂在祝曉敏身上,整個小身子都趴下來的瞧着他,咯咯笑:“想爸爸……”
陸明峥心暖暖:“還是女兒貼心。
”
腿上這個臭小子,可是怎麼都從嘴裡摳不出句暖和話。
祝曉敏笑着在他身邊坐下,向周圍看一圈問:“江嫂呢?
也沒看到妞妞。
”
陸明峥用下巴往後指,“和戰國他們的媳婦兒們坐着呢,小晨去找愛軍他們了,不用管。
”
祝曉敏“嗯”的一聲,也就不再去找,見小陸也伸小手去拿桌子上的吃的,從盤子裡剝了塊大骨頭給她啃滋味。
陸明峥替女兒卷卷袖子,給兒子拿了條雞腿,這才問起她實習的事。
祝曉敏笑:“我隻是實習生,和他們沒什麼競争,大家也都和氣,也肯教我東西,倒是比以前都輕松。
”
陸明峥笑:“怎麼,對報社沒興趣?
”
祝曉敏笑一聲,想一想搖頭:“教授安排我去報社,我想也不是想我以後做類似的工作,還是為了那裡能更早更多的了解政策,我們是學的經濟管理,要發展經濟,跟緊政策很重要。
”
在上一世,雖然她是從這個大時代中走過來的,可是隻有和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能記住準确制定的時間,其餘的隻能知道個大概,現在在報社,對政策的走向就能掌握第一手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