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殿内,看着海外府的奏表,劉熙忍不住笑了起來,諸葛亮坐在他的面前,撫摸着胡須,微笑着,劉熙這才說道:“孔明啊,耀兒這孩子,做的真是不錯啊,太好了,沒有丢他阿父的顔面啊...朕先前還在想,要不要将他提前安排進東宮,去陪着太子...朕是沒有想到啊。
”
“他做的還是有瑕疵的,還是有些急,非要在一年内做出點成績來,其實,這政策若是能推行,當為百年之計,不必急于一時的。
”,諸葛亮認真的說道。
劉熙搖着頭,“孔明啊,為了給耀兒邀名,你也是付出了很多啊,影響力如此大的政令,你直接就告知耀兒,讓他去負責,你也是不怕他給你搞砸...”
“陛下,臣不在海外,這政策,臣自己自然是無法施行的,而海外府仆射周君,性子多傲,在東宮之時,與臣便不算太融洽,後來因臣教導耀兒,他心裡又是有些不滿,若是我去告知他,他或許就不會用,可若是耀兒提出來,他就一定會用的。
”
“至于耀兒自己,本身所欠缺的也隻有這樣獨當一面的機會,臣将他磨砺上幾年,将來,也必定是三令之才啊。
”
劉熙點了點頭,這才感慨道:“孔明啊,你這樣不圖功名的人...實在是不多啊。
”
兩人又聊了會海外的事情,這才說到了律法的事情,諸葛亮說道:“全賴荀令公之功,律法的推廣工作非常的不錯,整個大漢如今都在學習這新律法,到目前為止,施行的過程之中,尚且未曾發現有什麼不妥之處,我們先前曾以為律法會給大漢帶來暫時的騷動...可是也沒有出現那樣的情況。
”
“農業方面,律法内有着多種保護耕農的條例,甚至還有促進農業發展的條例,如農具補貼,耕畜補貼這類的,手工方面,商貿方面,也都是如此,奈何,隻有一點,漢律頒發之後,因教育,農桑,手工,商貿等方面的需求,國庫在不到一年的時日,就已經有些空虛了...”
“什麼?
?
國庫又空了?
?
朕攢了十五年的家底啊?
?
”,劉熙瞪大了雙眼,不可思議的問道,他與父祖不同,自從登基之後,他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戰争,一個勁的在攢着家底,都是在為了日後征伐貴霜做準備,不成想,這攢了十幾年的家底,還沒有等到征伐貴霜的那一天,竟會因律法而出現如此巨大的耗損。
“如今還剩下多少?
?
不會全部都空了罷,唉..這...”,劉熙有些坐不住了,着急的站起身賴,在厚德殿内來回徘徊着,面色格外的不安,“朕的心皿哦!
”,看着天子如此心疼的模樣,諸葛亮急忙說道:“陛下,不必慌忙,國庫完全是可以支撐起延康律的。
”
“隻是在這初期,需要耗費的錢财糧食會有些多,因律法的規定,假民公田,假民耕畜,以及在各方面的鼓勵獎勵條例,清查戶口,調查耕地,革新鹽鐵等方面,所以才耗費了大量的物資,接下來,耗費就不會如此巨大了,況且,律法的收益,也很快會再次回到國庫裡...”
劉熙聽聞,方才擡起了頭,眼裡又燃起了一絲希望,“那朕的國庫會再次充實?
”
諸葛亮猶豫了片刻,方才說道:“怕是不會,因明年還要施行這些鼓勵政策...耗費不會太大,可是還是會有耗費的。
”
“你的意思是,國庫隻會在每年的一兩個月裡有錢,其餘時候都是空着的?
?
”,劉熙瞪大了雙眼,有些惱怒的叫道:“這不是亂來麽?
若是發生了天災人禍的,廟堂該如何去赈災?
廟堂裡沒有任何物資,那廟堂該如何去施行政令,這...”
“陛下,每年的支出裡,正是包括了對赈災款,行政款之類的,在施行延康律之前,臣便與劉巴商談過了,這是我們一同商談出的結果,藏錢與民,藏糧與民,從前聞人公的想法,放在如今,已是有些落後,國庫裡積累那麼多的财富,有什麼作用呢?
”
“要讓财富在民間更快的流通,方能讓财富起到作用,在流通的過程,财富所創造出的财富會更多,就比如說....”,諸葛亮拿起了筆墨,就開始在劉熙的面前運算了起來,說着一些專業的術語,嘴裡滿是什麼經濟,廟堂,民間之類,一張紙很快就被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東西給填滿了。
劉熙恍然大悟的看着那紙張,随着諸葛亮的講解與書寫,時不時的點着頭,面帶微笑。
“陛下,你覺得如何?
”
“嗯,你說的不錯,你這麼一寫,朕方才明白...”,劉熙笑着,心裡卻是罵開了,這是什麼東西啊?
?
能不能寫點人能看懂的東西啊?
?
“朕沒有想到,孔明在這算學方面,竟然也有這樣的造詣啊...”,劉熙笑着誇贊道,諸葛亮搖着頭,“臣遠不如劉君,隻是,臣沒有想到,陛下竟也有這般造詣,平日裡,不少大臣都需要臣多次解釋,方能明白,陛下真不愧孝康之孫,臣聽聞,孝康皇帝便精通各個領域...”
諸葛亮與劉熙私交極好,兩人偶爾也會聊聊其他方面的事情。
劉熙尴尬的點着頭,心裡卻是懊惱,自己真是給祖父丢人了啊,耶耶那般的精通算學,怎麼後代裡就沒有出現一個對這方面頗有造詣的呢?
唉....
顯然,諸葛亮并沒有發現劉熙的裝腔作勢,竟是認真的與他談論起關于外貿,海外貿易,乃至财富積累後如何在民間運轉,紙币的發行是否能讓國家大規模的攢銅錢,紙币的大量發行會不會對市場造成沖擊之類的話題,句句都離不開這所謂的經濟。
劉熙對于這些,那可真是一竅不通。
可無奈的他,為了維持君王的尊嚴,還是要積極的發言,當然,都是順着諸葛亮的言語去說。
“陛下,我覺得罷,紙币是可以随意發行的,這與銅錢不同,所以廟堂必須要時刻注意紙币的發行,若是發行太多,就怕會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啊,我将自己的擔憂告知劉公,劉公也很重視,我們正在思索這個問題,不知陛下覺得如何呢?
”
“朕贊同你的看法啊,的确,若是紙币發行太多,是會造成虛假繁榮啊,我們要真實繁榮,不能搞虛假的東西。
”
“哦?
陛下的意思是,讓我們按着國庫所存的銅錢,如實的進行紙币發行,不讓紙币超過實在的價值?
陛下大才啊!
!
”
“哈哈...咳..朕隻是略知一二啊,孔明啊,律法之内,除卻錢财,就沒有其他方面的問題了麽?
”,劉熙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急忙問道,國庫空虛的問題,早就被他抛到腦後去了,有這些不像人的家夥們看着大漢的國庫,想來自己所擔憂的那些問題,也能輕易的解決罷,不懂就聽懂的人的言語,不要廢話,這是孝憲所教給他的道理。
諸葛亮皺着眉頭,說道:“還有就是在官學方面,官學是個無底洞...”
劉熙總算是呼出了一口氣,終于到了自己能聽得懂的領域啊。
“陛下啊,如今的官學,尚且不夠完全,臣覺得,想要進行教育之普及,就得形成明确的制度,故而在律法内也立下了規定,将官學分以學堂,所謂學堂,便是幼童啟蒙,以三年為限,進以考核,入官學,官學為中等學府,亦三年,考核,進門子學等學府,四年...方才有資格參與正式考核!
”
諸葛亮認真的說着:“可如此一來,耗費巨大,光是書籍材料..祭酒...便會讓國庫出現一筆巨大的支出,不過,臣認為,這是非常值得的,這其中就要講究一個支出與收獲的關系...”,起初,劉熙還是能聽得懂,當諸葛亮再次放飛自我,極為開心的講述起教育開支與收獲之後,劉熙就有些跟不上了。
而當諸葛亮開始推算日後的士子數量,士子們的優待,甚至是在思索兩百年後大漢的農耕人口與士子人口,在思索大漢的農桑會不會因此受到巨大影響的時候,劉熙已經懵了。
“孔明啊...還是改日再談論這些罷,朕有些頭痛..”
“陛下,臣也略知些許的醫術,不知是雙額疼,還是後腦痛?
若是雙額,那還容易些,可若是後腦,那就可就要危險了啊...”
“朕的雙額疼啊...”
“那可能是陛下勞累過多,請陛下早些休歇罷,對了,還有手工與運河的事情上,臣也有些困惑,明日臣再來,與陛下一同解決這其中要事。
”
劉熙欲言又止,看着面前的諸葛亮,沉思了許久,方才問道:“孔明啊,朕聽聞豫州的發展很不錯,要不你過去借鑒一番豫州的發展内容,再推廣至于全國?
”
諸葛亮撫摸着胡須,輕輕一笑。
“陛下過譽,豫州先前便是臣在搭理,若是陛下想要推廣,我将其中關鍵之處告知陛下便可,何必再親自去往豫州一趟呢?
”
劉熙猛地拍了拍自己的額頭,顫抖着閉上了雙眼。
“陛下太勞累了,稍後啊,臣讓家裡的夥夫給陛下送來幾條大魚,那都是我師君生前最愛吃的,陛下不知,這東濊之魚啊,竟是長着龍須的...味又極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