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先進文化的代表
書生亦豪傑
隋唐時期,中華文化輝煌燦爛,光照四鄰。
原因在于國家統一強盛,經濟繁榮,其次是因為唐朝統治者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還有,國内各民族的交往也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
李唐王朝大有胡氣,所以李唐王朝的特點是成為中國曆史上開闊、宏博、多彩的王朝。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非常開放的,有的公主下嫁,生活了一段時間,回去跟她爸說,這個驸馬不好,給我換一個,那就換一個。
寡婦再嫁、女子離婚這些事兒很普遍,婦女裹小腳這種規矩從宋朝才開始。
唐朝的時候女的出門都騎馬,當時最流行的體育活動是打馬球,女的也都能參加。
女的如果要打馬球,能裹小腳嗎?
裹小腳連道兒都走不了。
唐朝的書生也不是文弱書生,書生文弱都是宋朝以後的事兒了。
由邊塞詩人所說的“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可見,他也是穿上了都護鐵衣,才能寫出這些句子,相當于随軍記者。
要是沒有兩下子,當不了邊塞詩人。
那時候沒有汽車,沒有防彈背心,一個文弱書生到戰場上去,你不作死嗎?
所以這幫書生都挺了不起的。
李白是詩仙、酒仙、劍仙。
他十年學劍才得來劍仙之名,這家夥一個人雲遊天下,不怕劫道的。
你劫他一個試試?
你看李白詩裡面有很多“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之類的句子。
而且那會兒唐朝人的風尚是“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書生都特别想建功立業。
像他們這種文人的秉性脾氣,跟當時多民族色彩和文化政策有關。
科技發展的春天
那時候的科技,第一個要說的就是雕版印刷術和火藥。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和火藥的國家。
隋朝時,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和中國古代的兩種傳統文化有關,一個是篆刻,再一個就是拓片。
篆刻就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
最早的時候,中國人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後來發展到在竹子、銅片、玉石上面刻。
所謂拓片,就是先把文字刻在石頭上,做成石碑。
然後在石碑上刷一層墨,拿紙往上一貼,揭下來後就等于把碑文都複印了,這張紙就叫拓片。
就是這兩樣傳統文化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出現。
當然,那個雕版印刷在我們今天看起來是很麻煩的,因為書有多少頁,就要制多少塊版,刻錯一個字就廢了。
要是你覺得有新的構思了,要改稿子,就得重刻。
即使是這樣,雕版印刷也比手抄要強多了,所以它是一項很了不起的發明。
和印刷一樣重要的發明是火藥。
火藥一開始其實是煉丹家發明的,想成仙的道士們在那兒煉丹,練着練着爐子炸了,所有的道士一下都成仙了。
一次兩次,他們就總結經驗,怎麼老成仙呢?
最終明白了,硫黃、硝石、木炭千萬别擱一塊兒煉,一塊兒煉就爆炸。
這樣就發明了火藥,這個與X射線和青黴素的發明道理差不多:意外。
火藥發展到唐末的時候,開始用于軍事。
第二,天文曆法。
唐朝的高僧一行制定了《大衍曆》,一行是密宗的高僧。
中國古代佛經被翻譯成漢語,主要靠四大譯經家,除了唐三藏之外,剩下仨全是外國人:鸠摩羅什、金剛智和善無畏。
一行和尚就是金剛智的弟子,他制訂了《大衍曆》。
他的另一個成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方法測量地球子午線長度的人。
子午線就是經線,他測量這個是為了編曆法,編曆法是為了指導農業生産。
前面我說過,任何研究都要堅持做下去,大和尚如果堅持研究經緯線,說不定就能發現地球是圓的了,那麼哥白尼和麥哲倫就歇菜了。
中國古代的很多科技就因為沒有深入研究,最後都為人做嫁衣,成了别人的研究經驗。
第三,醫學進步。
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全稱叫《肘後備急千金方》,意思就是肘子後面備用的緊急千金藥方。
古人什麼東西都往袖子裡裝,他們不怕袖子一抖把東西都抖出去嗎?
其實他們後面系着一個口袋,有東西都是裝在口袋裡的。
所以肘後備急,就是把《千金方》裝在這個口袋裡,跟那個手機、錢包、IC卡、公交卡擱一塊兒。
把《千金方》和那些重要東西擱一塊兒是為了救急。
中暑了,趕緊翻,吃什麼,按照方子說的趕緊買去。
别買錯了,中暑買黃連素那不管用。
孫思邈活了101歲,人稱神仙。
他從北周一直活到武則天時代,所以魏征寫南北朝和隋朝的曆史時,就把他叫去問,老孫,當時怎麼回事兒?
老孫就開始說,猶如親睹。
他都經曆過這事兒,可不猶如親睹嘛。
唐朝人平均壽命29歲,他101歲,所以唐朝人都說他是神仙。
這也證明了人家的招兒管用,你把《千金方》天天帶肘子後面,照他這個做,也能活到101歲。
除此之外,吐蕃的元丹貢布著的《四部醫典》也有一定的貢獻。
這是藏醫,今天的好多藏藥都叫元丹貢布牌,元丹貢布就是著《四部醫典》的吐蕃醫學祖宗。
還有,唐高宗時,朝廷20多個人一起編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唐詩甲天下
唐朝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
文學上把唐詩分初、盛、中、晚四個時期。
詩壇四大天王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被譽為“初唐四傑”。
山水田園詩人有孟浩然和王維,王維的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開創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特别有禅意。
王維外号“詩佛”,字摩诘,他取的字出處是一個大菩薩:維摩诘菩薩。
邊塞詩人有高适、岑參、王昌齡,多描寫邊疆戰場幽怨蒼涼,将士勇武豪氣,以及戰争給人帶來的苦難,文學成就很高,比現在口号似的軍歌歌詞寫得好太多了。
盛唐出現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這兩個傳奇人物。
俗話說,韓柳文、遷光史、蘇辛詞、李杜詩是中國文學的象征。
作為一個讀書人,如果要學習寫文章,就看韓愈和柳宗元,學完走遍天下都不怕了;如果學曆史,就學司馬遷的《史記》或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學完你可以去當政客;如果學宋詞,就跟蘇東坡和辛棄疾學,學好了可以幹掉方文山和林夕;如果學寫古詩,一定是學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的創作水平是不一樣的,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不一樣。
李白的黃金創作期是國家最強盛的時候,到處莺歌燕舞,他寫他看到的東西,大部分就是花、酒、劍、歌、月,灑脫無極限。
杜甫最有名的那些詩,創作的時間就慘了,“安史之亂”八年,一年沒差全趕上了,所以特别憂國憂民。
他說“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收薊北關你啥事兒,他心系國家,看到這個仗終于打完了,高興到哭。
李白一寫詩就特别浪漫,“飛流直下三千尺”,高興!
杜甫一寫就“卷我屋上三重茅”,郁悶!
總的說來,李白的詩雖然也發過牢騷,但基本上都是寫自己高興的,這小子沒什麼發愁的事兒;而杜甫就是動不動傷感到掉眼淚,見到老同學了,也掉眼淚,見到花瓣落了,也哭。
這就好像現在的人喝酒喝醉了,有文醉武醉,李白是一醉就樂,樂了就掀桌子;杜甫一醉就愁,愁了就哭。
但是,這兩個人厲害的地方并不是個人情緒,而是那種氣度。
并不是任何掀桌子和掉眼淚的詩人都能寫出這些詩來。
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的俊逸灑脫,杜甫“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兇懷抱負,一般人哪兒及得上!
中唐代表作是白居易的諷喻詩,諷喻詩要損人,你要損人的話,最起碼得讓他能聽得懂。
你損了半天他都不懂,你有什麼勁兒?
我剛在中學教書的時候,特别搞笑。
一幫孩子特淘氣,我罵他們寡廉鮮恥,孩子們一個個睜着眼睛看我,什麼意思老師?
我說臭不要臉,這下才明白了!
老師不能罵髒字,好不容易找個文詞兒來表達心情吧,他們還聽不懂,搞得我特郁悶。
而白居易的詩用的都是勞動人民的語言,但語言雖俗,意境不俗。
白居易去給李白掃墓,六句詩:“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第一句能當導遊圖使;“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就這六句,誰敢說我寫李白比白居易寫得好,你看着都是大白話,把要點都說出來了:别看這破地兒,破墳,埋這麼一個偉人。
所以,白居易的詩意境很高,在日本、韓國廣為流傳(因為太複雜,他們學不會)。
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詠史詩很出彩。
我個人認為,杜牧和李商隐把律詩發展到了極緻,尤其是李商隐。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這些句子的情感很細膩複雜,沒人能說清楚。
别相信書上的注解,都是胡說八道。
他感歎自己一生的境遇,不是感歎找對象沒找着,小李子都是借事兒來說自己的事兒。
唐朝知識分子,感歎自己做不上官,寫了一首詩:“蓬門未識绮羅香,拟托良媒益自傷。
”就是說一個窮女孩嫁不出去。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将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你把眉毛畫長了沒有用,沒有人娶你,你隻能給人縫衣服。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每年辛辛苦苦做的漂亮衣服,都是給别的新娘子穿。
表面上看起來是寫服裝行業的,其實就是寫他自己,因為他做不上官。
古人寫詩沒有直說“我當不了官很痛苦”的,都是托物言志。
比如說,那姑娘做衣服很痛苦,所以我很痛苦;那哥們兒電腦又藍屏了,所以我很痛苦,都是這樣表達象征意義的。
李商隐也一樣。
李商隐的詠史詩寫得非常好,他寫楊貴妃跟唐明皇:“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蔔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你唐玄宗做了四十年皇帝,國破家亡連媳婦都保不住,你算什麼玩意兒啊!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他不是損這個皇帝,但是意境在那兒擺着。
所以,詩歌寫得好不好,就看意境。